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73

華嚴學報/Journal of Huayen Buddhism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佛陀心法」為心法或行法之實踐,旨在止住「妄心」並令「真心」起作用。大華嚴寺依「普賢乘禪觀行法」之心法工程,將修行與實踐之架構分為「資糧道」、「前行」與「正行」三階段;其中,「前行」是透過禪定的狀態於「界內定」中進行,而「正行」是透過正定的功夫於「界外定」中進行。本論文將著重在「前行」過程之介紹,透過「唯心識觀」、「真如實觀」、「毗婆舍那觀」及「奢摩他觀」等四種觀法,概述十信位各階位之工程與其所經歷的「妙高定」、「欲界定」轉至「出界定」等禪定階段,此過程主要是清理欲、色、無色等三界中的生命雜質,而此亦為「普賢乘禪觀行法」之關鍵所在。

  • Journals

本論文從身、心、靈的奧秘探討禪修的理論與方法——從竹筒功、太極、氣功、瑜伽探討之,其中有相通之處,但也各具特色,倘一一論述而參見比較之,則有關修行之道,當可得其要矣。身體是開發宇宙奧秘的核心所在,所謂精、氣、神;三脈七輪,所謂「六根門頭」、「近具根中,量周沙界」。從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五調,其中:經絡、呼吸、神經、意念等生理、心理、精神,以至心靈,當可領悟出生命奧秘所在。

  • Journals

本文試就「佛有三身」之說,分析其中內含佛的世間性層面,似具萬有在神論的特色。如大乘佛學所主張,佛有三身:法身、應化身和報身,分別代表佛的永恆、變化和樂受等不同層面。根據這個學說,中國佛學發展出「佛即眾生,眾生即佛」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這同時也引發了華嚴澄觀大師提出「生佛互在」之說。就宗教上的超卓存有和人之間的全面關係而言,這些發展明白顯示佛的世間性,從而具備了高度的哲學和人道主義的含意。因而我們可以說佛教之所以擁有不懈追求人類最高精神境界的動能,正是出於這世間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