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73

華嚴學報/Journal of Huayen Buddhism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人類追求止於至善的目標與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但顯然不在於外在物質世界,而在於靈性世界裡。《華嚴經》的偉大即在指明靈性的存在,以及止於至善的靈性世界乃至改造生命、轉凡成聖的全記錄,這一指標乃依於佛陀的解脫法門,一再窮盡直至全方位的完成,而不再像原始教義般的直入漏盡解脫。是以當今世人乃至印度以外的民族根本沒有解脫的概念,如何而能令此新時代的民族國度之人踐履解脫之大道、共享佛陀之聖教?今謹將普賢乘中的華嚴思想予以其全方位的補述,並將普賢乘行法的前行資糧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項,乃至修行陷阱等,皆盡可能地一一羅列,以使行者能夠按圖索驥,達到佛陀所指的漏盡解脫境界。十大願王中的五段行法,提挈總綱即是普賢行願力泯入四無盡境,直入形而上本體界的關鍵行法,為諸經中最,僅此一品即可謂經中之王,萬王之王。一般共同圓教之教導,唯到成就階段即終止,今《華嚴經》則不然,約「理」則〈離世間品〉十種無礙用,後結:「若有得此十無礙用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成不成隨意無違,雖成正覺而亦不斷行菩薩行」。若約「事」則十大願王中四無盡境「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凡此於理於事皆言行普賢行無有盡故,此一無盡即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自在出入,是曰:不住三界,不出三界,一切皆在法界中歟!

  • Journals

本文以《華嚴經.十定品》為依據,從禪修的角度與線索,探討佛教的眾生觀,目標在於更貼切與透徹認識眾生之實相,以及更清楚認識眾生由平庸受困的情形轉化為高超的修行者的轉折關鍵。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背景觀念上,強調眾生觀並非想當然耳的事情,而透過禪修所造就的眾生觀,應該更有可能適切地銜接眾生之全方位的實情。第三節,按照禪修之初衷、禪修之歷程、與禪修之結果的順序,以《華嚴經.十定品》為依據,鋪陳禪修與眾生的全方位開放關係。第四節,闡明如實認知眾生是可能的,並且分別從佛法修學的養成階段與高階開展的階段,概括論述〈十定品〉的眾生觀。第五節,聚焦於〈十定品〉列為第八的「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分成三個小節,包括「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的經文環節、「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的形態特色、「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的「法界形態」的眾生觀,試圖更深一層探討禪修為主軸或軸線的眾生觀。第六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十定品〉由十個廣大的三昧,串聯而成以禪修為主軸或軸線的菩提道之修煉、觀照、示範、與救度。由於十個廣大的三昧之聯合修學與運用,舉凡禪修、心態、眾生、世界、或認知,皆交相關聯為運作的項目,亦即交織為禪修做為主軸或軸線的一切法。如此的一切法,正好由於禪修之穿透力,得以穿透一切法之關係網絡,從而順著一切法之關係網絡,漸次擴散開來。再者,如此穿透而擴散的一切法之關係網絡,正好由於禪修在方向上的層層交錯的切換,以及在基調上的變化幻象之一貫,從而全方位地交織為一切法之如幻似化的無限暢通的網絡。一言以蔽之,出之於「法界形態」的禪修運作,對眾生的觀看與認知,終究把所謂的眾生解開、切換、與貫通在一切法之「法界」。

  • Journals

華嚴蓮社第二任董事長成一老和尚,承襲歷代祖師宗訓,一生致力於修學、弘揚華嚴經教,講學著作等身,創立華嚴專宗學院及研究所,積極推動僧伽教育,培育專修、專研、專弘華嚴之人才,一生奉獻佛教,道德學養譽重兩岸,無論在從事弘法、教育、文化、慈善等工作,均有深遠的貢獻,是當代佛教之光。民國83年2月10日,成一老和尚自覺年事已高,故正式宣布禁足自修,謝絕一切對外應酬,將其職務交付予弟子賢度法師,自己則專心於探究與修學彌勒淨土法門,並發願效法慈氏的精神求生兜率,追隨彌勒下化娑婆;老和尚於民國100年4月27日,在大陸泰州光孝律寺以98歲高齡示寂,5月4日於光孝律寺舉行圓寂讚頌典禮,後至海安觀音禪寺舉行荼毗儀式,敬送老和尚上生兜率,乘願再來,化育有緣眾生;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載,釋尊曾預言授記,彌勒壽八萬四千歲盡時,當來下生人間成佛,繼釋迦佛後說教,於龍華樹下分三會說法,攝化此土眾生,並為受菩提記,建立人間淨土,為接引娑婆欲界之同行者,特現兜率淨土。筆者為了對成一老和尚之修為與學思歷程做進一步的考察,現嘗試將《華嚴經》中,有關菩薩展現一生補處菩薩行之內容,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對彌勒法門之說法,做一番比較,企圖找出華嚴修學者實踐普賢萬行、履行菩薩道的理想與彌勒淨土法門之關聯性與契合點,希望藉此能讓大家了解,一代華嚴宗師,晚年推廣彌勒淨土思想與法門之用心,及其於當代佛教之意義。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華嚴經》所鋪陳的境界美學令人驚嘆,其中世尊的「十次放光」尤有深意;它不僅是目眩神迷的神變而已,還涵蓋了宗教的神聖意義、聖者的修證歷程,以及大乘的救度精神。歷來闡發「放光」者不多,本文以八十卷本為底,進行以下分析:「光」在宗教上的意義;《華嚴經》中的放光為何是「十次」?何謂「以光說法」?世尊之放光與菩薩之五十二行位有何關聯?古之李通玄、今之方東美對「十次放光」有何詮釋?從梵文「毘盧遮那佛」與「阿彌陀佛」,解析二佛「光」之特性;經典中的「光明定」之修持方法等。期待藉著本文,讀者不再認為「光」是神秘、華麗、不可解;而是把它視為內心修證的、具體可行的目標。

  • Journals

本文研究華嚴典籍中的陀羅尼。陀羅尼的起源是印度的一種記憶的方法,後為佛教所採用,用於記憶經典,隨著佛教思想的發展,陀羅尼的內涵日趨豐富,成為大乘佛教教法的重要內容。在早期所譯的華嚴單品支分經中,有陀羅尼咒的內容,這與西域一帶陀羅尼密教及咒術流行有關,到全本《華嚴經》翻譯之時,陀羅尼咒已然不見,相關的經文也有變異,這反應了華嚴典籍傳譯過程中思想的變化。陀羅尼在《華嚴經》作為在闡發一乘教法的載體,全部都在闡發華嚴一佛乘的教法,可從思想教義與修持實兩個方向來解讀,此中,思想教義(義學)與修持實踐(禪觀)兩者之間,是互為表裡、互為因果的。華嚴四十二字門則是《華嚴經》所記載的一套闡發華嚴教法與思想的陀羅尼。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華嚴經.淨行品》單行經在三國吳時期就已有流傳,後經西晉、東晉直至唐代成為集成本《華嚴經》中的一品,其內容圍繞「淨」即發菩提心,與「行」即入普賢行,講述菩薩如何樹立「正信」之後實踐「正行」。〈淨行品〉之「一百四十一大願」是華嚴行法的入門之學,對佛教實踐影響深遠,尤其對元代以後的中國佛教戒律起到推動作用,也使一般意義的佛教規範提升為佛教修行的更高境界。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澄觀華嚴思想與易學交涉的發生,根源於澄觀的廣博的知識背景,基於他對中國儒道文化的深入理解。在這樣一個宏闊的知識背景中,澄觀對華嚴思想的解釋可借用的手段更加多樣,同時他的解釋方式也更加開放。在面對不同知識背景的信眾群體時,他對《華嚴經》的詮釋會營造一個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和接受的話語系統。同時,他又會堅守和重申自己的華嚴立場,強調二者的界限。本文從澄觀對華嚴思想的易學詮釋、澄觀對易學世界觀的認知與評價、澄觀華嚴思想和易學交涉的特點等三方面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論述。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本文主要先從《華嚴經》的形成,〈入法界品〉的成立談起,論及《華嚴經》及〈入法界品〉的內容,再談到自二世紀《華嚴經》成立以下,其內容表現在圖像的題材演變,〈入法界品〉圖像在唐代的登場,再引入印尼日惹婆羅浮屠的建造,外形寓意、裝飾題材大要,以及有關〈入法界品〉所描述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者等內容,其表現在百餘幅的石板浮雕的造型風格,其次,再以人物姿勢裝飾造型、圖像布局、宮殿樹木雲影等背景、主題延伸的畫面等數點,來分析婆羅浮屠〈入法界品〉浮雕圖像的風格特徵,最後並回歸整個婆羅浮屠所彰顯的華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