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73

華嚴學報/Journal of Huayen Buddhism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華嚴十地修行中與陀羅尼相結合,並形成十地陀羅尼,是華嚴經類的一個重要特點。在華嚴十地修行中,第五難勝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都與陀羅尼有關,尤其第九地修行中形成十法陀羅尼。而華嚴眷屬經《莊嚴菩提心經》及其異譯《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以此為基礎,發展為十地陀羅尼,並影響寶積經類,被作為《無盡慧菩薩會》編入《大寶積經》。又被作為《最淨地陀羅尼品》編入《金光明經》,還由此形成十地陀羅尼神咒。

  • Journals

《華嚴經》是對「佛陀覺悟世界」的描述,是原始佛教中充分接受「佛陀成道」以及修行的事實,通過其優秀的文章脈絡展示了大乘佛教博大的、具有實踐性的思想,堪稱是大乘經典中的重點。但是自《華嚴經》傳入到中國後,經由中國華嚴宗派的傳承發揮,紮根在中國傳統土壤中,深受影響。《華嚴經》中闡述的覺悟世界的廣大莊嚴乃至超越現實的法界,成為華嚴學者們形而上學的思辨對象,並試圖對其進行統一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哲學的體系化是否能對完整的理解《華嚴經》產生貢獻。這裡,對這種研究傳統中產生的偉大業績沒有否認的意思。只是想進一步,通過其對《華嚴經》思想的體系化,經由超越《華嚴經》思想的生動感,以探尋其本來蘊含的精神並作思索性的分析其觀念論的事實。華嚴學對於覺悟的世界並不是在理想論的立場上對現實進行觀察,強調整體的修行。雖然在哲學上可以理解,但筆者認為這在實際上是無法在人間實現的。華嚴——作為一個拯救人類的佛教宗派,沒有生命力的原因恐怕也在這裡。當然,中國華嚴教學大體上側重與本質論或理想論,對於生活在現實迷妄、差別世界中的眾生施以慧眼,心懷悲願為了實現法界而實行菩薩道。這一點,在對照闡明絕對的大乘思想、強調菩薩道的《華嚴經》本來思想時,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以說,中國的華嚴學沒有能引導出《華嚴經》真正的生命力,只是侷限在一個哲學思想的界限中而已。基於這一點,本文對於以後的華嚴學研究,在對《華嚴經》思想進行更加積極的探明方向上給出一些建議。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華嚴法界觀的禪觀實踐哲學,主要是澄觀在《華嚴法界玄鏡》中註釋杜順的《華嚴法界觀門》所成,澄觀在此著作中主要闡釋了「大方廣」之「如來所證法」與「佛華嚴」之「契合法界」的體相用思想,澄觀以體相用三大為其哲學的基本架構,輔之以四法界說為義理層面,再將杜順的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為法界觀門實踐的禪觀哲學系統。澄觀在《華嚴法界玄鏡》中,不僅詮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之經題主旨,澄觀還以「玄鏡」立名,則是取「妙明真心」之意,依華嚴初祖杜順法界三觀,而能體證「一心法界」之玄奧。澄觀以「十鏡為喻」為詮釋的方便與比喻,說明華嚴法界觀的禪觀實踐是以「相涵相攝」為基本原理,華嚴哲學中禪觀修持的理論廣大深微,其中相涵相攝與事事無礙的圓融,在《華嚴法界玄鏡》中詳細說明了真空觀、理事無礙觀與周遍含容觀的思想內容與哲學體系,並且架構了從真空觀到理事無礙觀到周遍含容觀的實踐進程,筆者以為這是從哲學範疇體系架構華嚴思想的義理系統,進而確立實踐的可能性,澄觀並且說明了華嚴法界觀行的生起次第及其實踐哲學。

  • Journals

本文從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大理古代「華嚴經」的抄本或印刷品,從依據「華嚴經」製作的石窟造像,佛寺木刻、紙本畫卷等「華嚴三聖」的作品;從誦持、弘揚「華嚴經」的雲南大理僧人等三個方面論證,華嚴宗從唐宋時期至今在雲南大理有一定的影響。

  • Journals

「大士」一辭原有二語義:梵語mahāpuruṣa,與「無上士」同義,意即最勝之士夫,原為對佛之尊稱;又梵語mahāsattva(摩訶薩埵),為菩薩之美稱,與「摩訶薩」同。唐代以降,「三大士」造像發展成熟,成為殿堂中菩薩造像的主流,所謂:觀音、文殊、普賢。本文從經典中對「三大士」的稱呼談起,依圖像史料來觀察「三大士」模式的演變和開展,輔以佛門人物對其相關義理的探討,希望能讓「三大士」造像的內在脈絡突顯出來。將歷代現存的「三大士」造像概分為四種類型:(一)北魏的三菩薩造像(二)唐代結合盧舍那佛以十一面觀音為中尊的「三大士」造像(三)宋代之後以觀音為中尊的「三大士」造像(四)宋代以彌勒為中尊的「三大士」造像等。然後比對同質性的遺例作證明,文末並聯繫到「三大士」造像在台灣早期的發展情況,古今互襯。作者主要運用佛教石窟圖像學和圖像義理的方法,對「三大士」造像進行初步整理,也指出那可能是受到華嚴思想影響下的造像。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本文主要探討華嚴圖像在近代日本的延續與創新,尤以堂本印象創作於1925年的《華嚴》為研究主題。前文已分析此作之敘事語彙與經典故事之關係,並討論其構圖與古今東西繪畫技巧與母題之應用,與此佛畫創作面臨美術現代化之批評。本文將延伸探討堂本印象的華嚴一作與日本古代與中世紀的華嚴佛教圖像之關係,尤以東大寺所收藏的《華嚴海會善知識曼荼羅》與《華嚴五十五所繪》中的華嚴圖像為比較,檢視此作在日本的華嚴圖像發展脈絡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參考日本近代新創的日本畫技法與中國、南亞、中亞甚至中東、歐洲美術建物中的相似視覺要素,試圖釐清堂本《華嚴》一作的圖像創新與變革。

For better promotion, authorized us if you are the author.
  • Journals

本文將華嚴思維特色分門別類與相關現代思潮相互呼應,在圓融的總綱領下,分為:一、 整體思維:從華嚴的十玄、六相、因陀羅網,論及現代的機體哲學、一般系統論、宇宙全息統一論、無量之網(量子場)、生態環保、蝴蝶效應等思想。二、 相待思維:從華嚴的十句法、判教法、同異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主伴圓明、華藏世界、十世隔法異成門(時間)、微細相容安立門(空間),論及現代的全球化理念、克魯泡特金的互助進化論、世界性宗教、詮釋無限度、解構主義、傅偉勳的多層詮釋法、現代天文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思想。三、 價值思維:從華嚴的佛境界、託事顯法生解門、唯心迴轉善成門、世界層級、空間情境、放光、普賢行、五十三參,論及現代的價值科學、目的論生物學、存在空間美學、現代瀕死經驗研究、存在主義、赫賽的《悉達求道記》等思想。本文從華嚴思維與現代思潮的呼應中,倡明華嚴思想在現代世界發展中的價值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