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密立基於由「圓覺真心」所開展之圓即圓遍圓攝一切法之根本原理之所在。以其教觀一體,故性相一如;以其教觀無別,故禪教一致;以其教觀融貫,故真妄一如;以其教觀無礙,故不變隨緣;以其教觀相即,故有無不二,乃至空有雙融而融即無礙的彰顯與圓現。立基於此《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終教」義理架構,宗密以其「圓覺真心」圓遍一切法之辯證基底出發,將《大乘起信論》中之「一心開二門」之真如自性緣起統攝染淨諸法義,與華嚴法界緣起之一真法界之法界一心究極圓融無盡無礙義,相互融遍融攝接軌與擴延,「一心」既是眾生心,亦是「法界一心」,更彰顯開展出法界總以「一心」為體,蘊具超越染淨又遍攝染淨之一真無礙法界的真實諦理。其融轉「一心開二門」義所呈顯之次第性、差別性、與相對性之一心具真如門、生滅門二門義,進而進行了各重義理之開展與擴延,此「一心」之體,透過超越染淨之融超融轉下,進而絕對化、超越化,與圓融化,乃至相即化。宗密開出表徵「堅實心」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心,以之體現「一心」之核心諦理,正體現出宗密所開展之「靈知靈明靈妙圓現中道實相理之心」的內在底蘊與湛深理趣。此「靈鑒要妙中實」之「一心」,其融攝融貫華嚴「法界緣起」圓頓教觀義與天台「中道實相」圓頓教觀理,開展出實質聯結融攝之核心理據。以是之故,本論文將從四重義理向度,進一步的開展華嚴宗密於《起信論疏注》所體現之「圓覺真心」究極要義,以之圓詮「法界緣起」,五教教判之圓融詮釋,更以之彰顯出「圓覺真心」融貫一切教相觀心諸法,乃至融攝融會華嚴與天台圓頓教觀思想之真實要義與終極義趣。首先,探究華嚴宗密於「圓覺真心」之圓融超絕辯證:開展一切法皆為「圓覺真心」之示現與體現,以之開展法界重重無盡無礙緣起之真諦,並融通諸經諸教,融攝教相與觀心二門,並統貫「五教」教判於其中,而融攝無礙,融貫無餘。其次,論述華嚴宗密「圓覺真心」於「法界緣起」之融攝詮釋:開展華嚴宗密於《起信論疏注》中,以「無礙門」,鎔融會攝隨相、唯識、歸性等三門,皆會歸於一大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圓融無礙之微妙義於其中,並以「法界一心」統攝融貫於此法界三觀及四法界義,所蘊具之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不思議微妙真實義理。其三,開展華嚴宗密「圓覺真心」於五教教判之融貫詮釋:開展以「圓覺真心」,融構《大乘起信論》中之「一心開二門」之真如自性緣起,統攝染淨諸法義,與表徵華嚴法界重重無盡無礙緣起之一真法界,相互融遍融攝與擴延接軌,體顯,「一心」鎔融「五教」;「五教」含攝「一心」,相即互融無礙。其四,體現華嚴宗密「圓覺真心」於台賢圓頓教觀之融攝詮釋:開展圭峰宗密全面開展華嚴之別教一乘與法華之同教一乘之無有等差,相符一致之諦理表現,乃至華嚴之圓頓教觀思想與天台之圓頓教觀思想,咸體現出無有等差、無二無別之真實諦理。
華嚴宗,世稱法界宗、賢首宗、清涼宗,然考隋唐相關文獻,未有宗派之實際相關記載,華嚴杜順、法藏諸祖亦未見有開宗設派之意向。「宗」、「教」、「門」用字,於「宗派」、「教理」皆具有不同意義,中國華嚴宗派確立,實由北宋淨源始創,並定名:「賢首」,此後明清華嚴高原、寶通、雪浪、雲棲四法系,僅「雲棲」稱本宗為「華嚴宗」,其餘三系仍以賢首宗稱之。現今學界多易「賢首宗」而主稱「華嚴宗」,即是受南宋凝然《八宗綱要》、明代雲棲法系與日本近代佛學研究影響。明末即有欲易賢首宗為清涼宗者,民國太虛亦倡此議,蓋因法藏著作時有散佚,附以唐譯《八十華嚴》會品齊全、義理周延而流通廣遠,本宗教理仍以澄觀《華嚴經疏》為要,故欲正名「清涼宗」,確有所本。賢首、清涼燈焰相續,弘演華嚴,實屬同脈,續法《賢首五教儀》所謂「賢首宗」、「清涼宗」之別,係為法藏、澄觀十宗判教差異,而非實際宗派門戶分別。
本文重點在探討「毗盧觀音」造像與信仰,其產生與三大士(Three Mahàsattvas)及其周邊群像的配置有密切的關係,無論是三大士自身──從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普賢、文殊菩薩)轉化為三大士,或者是宋明時期寺院殿堂的神祇配置之對應關係來看,都存在毗盧遮那與觀音對等、互換的現象,「毗盧觀音」是從教觀思想的氛圍以及宋明時期殿堂的佈局配置的影響之下,所發展出來的特殊造像與信仰,「毗盧觀音」信仰雖然沒有直接的經典依據,也非同於一般民俗信仰之流,在信仰演進的過程中,逐步融入吸收了各家經典的學說,早期受到華嚴思想與密教觀音修法的影響,其後又加入了《楞嚴經》、《法華經》的思想乃至民間信仰的元素,「毗盧觀音」造像與信仰的背後,自有其深厚的佛教教理底蘊。
本論文緣於講習中應允同修要將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做成2020年華嚴論壇的作品發表。可是當著手整理經文時發覺,應將五十一參本身的三卷經文,與之前五十參的兩卷經文一併疏理,此一立論的題材才算完整。若以五卷經文的量,則本論文應不下二十萬餘言,將成為一部專書而非只是一篇論文,故在前參之經文後段裁取德生、有德二賢勸行善財持戒之文,專為華嚴一佛乘的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作一演義。此一佛乘的模式為普遍學者所卻步,乃是不解其模式之結構所致,這也就是想要讀懂《華嚴經》,所必備的基本條件,若無此一條件的素養,則對《華嚴經》文就會有「美者美矣」、「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等讚辭,然而實際上,卻是「不知所云」、「深不可測」之嘆!故今將此段經文的結構整理出滄海之一滴,以饗讀者,或可為有心之士登堂入室之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