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98.129

2016臺灣災害管理學會十週年年會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聯合國防災總署於2015年3月召開大會通過仙台市指導綱領,透過今日形成的亞太防災團體的網絡,以及國際多邊組織的長期合作,這類國際行動使臺灣也不能自外於先進的建設。臺灣廣電媒體因著如此成熟的外在國際壓力,終究也需開始面對自身處境。本文依據亞太區廣電媒體聯盟共識,將綱領具體落實化,導出媒體責任,提出四點發展目標:一、清楚解析災難的危險性質,二、強化對災難治理結構,讓關係分子組成防災網絡,三、增益受災地區的生存韌性與彈性,四、持續改善防災準備與預警效果。接續本文評估,依據臺灣現況與落差,提出優先順序如何導入仙台市綱領的指導趨力,建構廣電媒體應有的防災職能與貢獻方針,確保臺灣真能扭轉過去低迷不振的社會功能,追向國際標準建構防災安全網絡。

  • 會議論文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根據資料統計,臺灣地區約每隔15年至20年即發生一次大型地震災害,不但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且往往對於古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形成重大傷害。0206地震造成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等4縣市文化資產嚴重災損,政府後續亦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以進行災後復原。因此地震災害預防與提升建築類文化資產耐震能力已成為現今保存文化資產工作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另一方面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利用現代科技研發建築類文化資產預防性震損分析模式技術,且在不影響文化資產價值前提下,建立合宜的結構補強評估機制,提升文化資產防災能力,從而減低地震造成的傷害,則需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防災科技的相互結合。本研究顯示,因為文化資產價值為保存古蹟、歷史建築的優先考慮因素,因此地震防災機制的強化,並非僅從結構或材料強化的觀點切入即可收其成效,而需同時配合古蹟、歷史建築的日常管理作為,並予檢討建築類文化資產整體的耐震評估機制與適當的補強措施。此外長期建立科學監測資料,提供古蹟、歷史建築震損警示參考,確實評估致災因子的影響,並透過災害發生的情境模擬分析,才能掌握事前防範的先機,有效的降低地震災害對文化資產的衝擊,進而達成古蹟、歷史建築保全文化資產價值完整的目標。

  • 會議論文

天然災害發生頻率升高且衝擊加劇。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有責任協助災害管理教育,使防災觀念從小紮根,建立正確認知,培養正面積極的災害管理態度,以強化災害應變能力,進而強化社區災害韌性,建立社會的災害管理文化,提高社會整體之耐災能力。本研究從災害管理的角度,導入情境思考、緊急思維、災害心理等概念,建構一套包含「環境掌握」、「學校能力」、「校園防災地圖」、「相關資源導入」、「教材教案開發導入」等五大面向,完整兼顧實質環境與軟體計畫及演練之校園災害管理評估架構,並以35所學校進行試評驗證應用於臺灣校園災害管理之具體可行性,確認其有效區辨並反映各類型學校之校園災害管理現況,並可協助學校定期檢視、確認各項災害管理工作,提升學校災害韌性。

  • 會議論文

我國的消防能量配置,主要法令乃依據「消防法」(1985)第4條「直轄市、縣(市)消防車輛、裝備及其人力配置標準,由中央主關機關定之。」做整體性的規範,在細節的規定,則有如下幾項法規依據,如「直轄市縣市消防車輛裝備及其人力標準」(1989)、「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員額設置基準」(2003),針對消防車輛與分隊人力配置、出勤作業進行規定等。在車輛、裝備、人員上的配置方面,臺灣的法治環境上已臻完備,但在實務執行上,受限於地方的資源經費、各地的特殊環境與民情,法規與現實上的差距一直存在著。因此本研究以日本在消防能量配置上的基準與視點配合美國車組人員配置的精神,對於目前車輛人力配置的相關議題與法令,進行全盤性之問題探討與現況的分析,以期提出整合性的具體建議。

  • 會議論文

「水利緊急應變學習中心」蒐集了國內外重大的歷史水利事件,其中各水利事件又包含了時間、影響區域、應變處置方式、以及事件當時的新聞連結等等相關資訊,希望藉此將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件轉化為未來應變處理的知識。然而,舊版的水利學習中心仍存在有使用者介面以及系統缺失等使用性及功能問題,因此本研究重新設計使用者介面,採用響應式網頁設計及圖像式事件概況,增加網頁使用的友善度;並開發系統功能,包含關聯式搜尋、客製化搜尋、事件時間軸,以增加水利緊急應變學習中心的使用效率。藉著「水利緊急應變學習中心2.0」的重新設計及開發,讓水利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成為全民防災工具。

  • 會議論文

近年來的高溫導致各地旱象頻仍,全球近1/3 的地表皆陷於程度不一的乾旱,未來的旱象將趨於常態性及沙漠化,在全球氣候極端暴烈化的環境改變下,旱災將直接衝擊到水資源的可運用度、森林大火、土壤貧脊、農作耕種以及洪澇頻仍上。在持續旱象的情境下,積極的應變作為需賴以有效的人工增雨作業執行,藉以適時解決旱象。為使降雨效率提升,現今多採「地面人工增雨」作業與「空中人工增雨」作業同步實施;空中人工增雨任務必先慎選有利大氣環境條件,經由飛行器將催化劑直接施灑在有利的雲層內,進而改變雲內的環境條件,創造最佳雲滴凝結、成長的情境;同時改變雲內的動力條件,使得整個降雨過程更有效率。現階段人工增雨作業的效益評估,世界氣象組織長期種雲計劃之統計結果顯示季節降水量應可增加10 ~ 15% 的效益。未來建議行政院應整合納編氣象、水利等單位,每年固定於冬季時段進行人工增雨的研究與作業(甚至,掌握夏季短暫的午後陣雨作業時機進行),方可收作業執行之最大功效。至於空中作業模式的精進,可思索如何在作業座艙內增添灑水儲桶(增加運儲水量)、減縮灑水粒徑(強化加壓出水機制)以及加大灑水出量(同步雙管出水)等效益提升的改善嘗試。對於雲與降水過程的瞭解,以及雲物理參數的觀測技術發展與改進,亦需投諸更多人力與經費來進行研究。在有利特定的大氣環境條件下,強化作業後的統計分析、整合作業後的觀測經驗,甚至透過合理的數值模擬或實驗計劃,嘗試釐清在此物理發展過程可能影響的關鍵科學因子。

  • 會議論文

由於力行產業道路沿線地質破碎邊坡不穩定,經過921 大地震後道路沿線邊坡滑動更加嚴重。後續受多起颱風豪大雨影響沿線邊坡多處滑動,道路常因此路基掏空造成交通中斷。本研究將降雨頻率分析推估出來的不同重現期距雨量以及大氣環流模式所推估之颱風雨量用來預測未來之山崩潛感值。求出每個重現期距以及大氣環流模式的崩塌降雨指標,再套入敏督利山崩潛感模型,並預測未來20 年、近未來(2015 ~ 2039)、100 年、遠未來(2075 ~ 2099)之山崩潛感圖,結果可以提供未來烏溪上游之力行產業道路減災、防災之規劃設計使用。

  • 會議論文

本研究「住宅區火災搶救作業決策輔助工具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以第一線消防人員及專家學者的觀點篩選出第一階段住宅火災因素的選項,再經過專家問卷進行第二回AHP 層級分析,分別依條件指標別之不同歸納出住宅火災搶救各個階段蒐集的資料選項指標,最後第三階段由專家驗證是否可行,確定該住宅火災搶救輔助工具是否能對搶救住宅火災上有所助益。研究結果歸納出17 項住宅火災搶救關鍵資訊因素,最後經專家驗證評估結果,認為對住宅火災搶救上有相當正面的助益。本研究建構之模式可提供第一線消防指揮人員於搶救住宅火警時,第一時間紀錄並蒐集住宅火災相關資訊能力指標,達到提升住宅火災搶救效率,降低現場消防人員傷亡風險。

  • 會議論文

本研究旨在分析,目前臺灣地區水資源現況與重要性;探討臺灣缺水危機之主因,遠從多年前即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情境預言,這次寶島臺灣碰到,67 年以來最嚴重缺水旱災事件,從時間空間不均勻、不協調之降水,導致水資源失調,臺灣惟獨翡翠水庫蓄水仍有80.1%,嚴重缺水時全臺19 個水庫蓄水量超過7 成約僅餘3 座,嚴重缺水水庫高達8 座;針對2015 年之實例探討臺灣缺水原由與氣候變遷、地形地質條件、水庫水土保育因素等之密切關係,是當前臺灣面臨缺水之主因;本文中並提出相關抗旱對策,以提供未來進一步相關之研究及因應抗旱衝擊。自來水事業因應抗旱對策的挑戰,應以新思維面對,要求水價因應適時調價,強調節約用水;為避免用水浪費,合理調整,徵收耗水費,積極改善輸配給水管線之漏水情形;此外,為了維護民眾基本用水權益,必須達到節水減碳之功能;並呼籲民眾加強認知:「水為永續發展之關鍵資源,沒有水就沒有未來」;並視情況開發不受氣候因素影響的新興水源。

  • 會議論文

國內產業園區主要涵蓋科學工業園區與工業區,為我國產業群聚、維持經濟發展與維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設施。園區一旦遭受天然災害衝擊,不僅將造成人員傷亡、建物以及生產設備的損壞,導致廠商營運中斷,若是無法於災後能夠快速恢復營運,將使災害影響層面擴大,甚至影響國家經濟並造成全球相關產業供應鏈的供需問題。因地震災害是產業園區受災之主要威脅來源,故本文以產業園區地震災害威脅作為研析對象,彙整國內外曾造成園區衝擊及重大損失之地震災害案例,探討地震災害影響產業園區防災管理工作之特性與面向,進一步提出現行學研界發展成熟之科學與管理技術,加值應用於園區地震防災與防護工作。本文內容為科技部應科方案之部分研究成果,透過此研究計畫的執行,可瞭解產業園區之地震災害特性以及其防護管理現況,以作為後續建立園區地震風險管理及提升地震耐災韌性之方向與策略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