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5.134

2016臺灣災害管理學會十週年年會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研擬地震防災與應變計畫時,常利用地震災害情境分析方法,以得量化災損數據,再依災損情況規劃防災對策,網格化的災損數據由於簡單能夠快速計算,加上容易進行後續的加值應用,廣被學者專家及各界所採用。研擬都會區大規模地震災害防災對策時,需考量老舊社區可能會有大量的建物毀損及人員傷亡情況,然而老舊社區由於開發較早,老舊房屋常常緊鄰在一起,加上近年來都市進行更新,更造成新、舊建物常常參差在一起,運用網格化的災損結果在空間上往往有其限制。本文選定一個老舊社區為研究示範區,針對老舊建物(民國62 年前建造的無耐震要求建物),調查應用三維建物模型於地震災害情境分析的可行性,並說明目前遭遇的狀況,以及三維建物模型在規劃都會區地震防災計畫具有的空間優越性。

  • 會議論文

2015 年3 月中的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通過「2015-2030 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其列舉的七大減災目標與四大優先推動事項中,除強調社區的重要性、致力減少生命損失與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外,其中,為了有效保護民眾、社區和國家,認為應針對災害風險進行預先評估,對於風險資訊的可及性,須強化與改善民眾對多重危害的早期預警系統和災害風險資訊與資訊的可及性和管道。本文藉由仙台減災綱領中,災害風險資訊可及性之項目,評估我國在此一項目下之科研發展現況,透過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的計畫盤點,以及檢視各災害權責機構對災害風險教育的推動,針對可強化內容提出建議。其中,檢視應科方案計畫內容、成果與計畫數量,經由盤點相關計畫的成果,發現除「風險資訊發布」與「使用者中心的預警系統」兩項指標下有較多的計畫數及累積成果,顯示我國在災防科研的資源分布,對於災害風險教育的部分可再強化。另公部門災害風險教育的對象,大都僅限於體制內的成員或是就學的學生,對於一般民眾,就相對應的少,建議未來可藉由社群媒體,建立一套政府與網路社群、企業、民眾雙向交流共同參與的機制平臺,對政府防災工作之推動將有其助益。

  • 會議論文

在2009 年12 月參加「無線感測網路技術在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上的應用」研討會,觸發我研製出一神奇的電路並製作成「水土界面儀」後,承蒙逢甲大學連惠邦教授引用於岡山地區驗證其在大排渠道內枯水及暴洪期間之水體中感測性能,隨後與王傳益教授合作引用於濁水溪及大甲溪,以驗證其於沒有墩柱可倚靠的河道中水流沖刷及回淤之動態監測,雖然五年間「水土界面儀」一直都展現了最初研製成的感測特性及在野外水體適用的優越效能,惟因王教授之國科會計畫所能提供於安裝工事的經費有限,雖然在蘇力颱風時測樁被初期洪流沖垮,然於之前已收集了相當豐富的監測數據,由於近年安裝在河道中的感測樁都沒能承受當年度的颱洪全程;因此計畫主持人表示計劃尚未成功,從而本項設備的推廣一直沒有展開。然而,本公司研發之「水土界面儀」因其獨特而精密的數位化感測技術以同步測出多層電阻率的應用原理,一直能映照到幾乎所有水土環的監測需求,因而陸續有人理解該原理的可能優越性而願意提供場域讓我們先行試驗,從而,在欠缺經費支援情況下,仍得以較長的期間陸續驗證了各項創新應用的可行性及不同條件水土體的感測技巧之改良;直到去年,經中興大學林炳森教授的土石流研究計畫後,我們開拓了更多應用的實務參數之思維,並確認了原先一知半解之水土體特性之關鍵因素——雨水改變了水土體的導電度,也改變了多層水土體的測值,進而影響了反應水土體物理現象的解讀;據此,我們發現原先解讀洪水沖刷期間電阻率測值變動與泥砂濃度的關係需有更精密的考量,這也或許是TDR泥砂濃度計會在大雨量時(從而出現高流量)輸出存疑的低濃度測值有關。同樣地,雨水也是現行土壤含水量及泥砂濃度監測的影響因子,各界持續發表土壤含水量是邊坡安全監測的重要參數,可是現行儀器一直無法提供可信的感測數據,多層式電阻率感測之水土界面儀技術亦面臨同樣的問題;然而,多層式感測方法其實原本就是要以「差分」方式分析,跳脫「防災現場不易測得土壤含水量絕對值」之瓶頸,反而有機會對應到包含前期入滲量之較準確的有效累計雨量、從而能提供邊坡穩定之有用參數,亦有將水桶理論建構數值化應用之可能性。此外,我們先前亦將「水土界面儀」試用於感測工業水處理的污泥沉澱界面,發現原先的多層電阻率感測尺在高導電度水體中分辨力不佳,但經反覆測試並改以電導率(ElectricConductivity,EC 值)作為測值輸出,發現包括於高鹽度感測條件之海水底床及感潮河段的沖淤界面的監測都應用可行;最後,幸運地,在於自來水廠淨化程序應用上,我們於測試自來水淨水場沉澱污泥發現優秀監測能力外,而更需進一步掌握最佳加藥流程時,採用電導率輸出的模式時,便能以多層EC 剖面資訊而提供更精確的水處理控制流程的精密參數;同時,EC 測值轉換技術上也顯著提高其分辨力,從而用於水質管制及水污染警報的功能也不再有量化上的疑慮了。透過本文擬概述近年來本司發展的水土體感測應用的瓶頸及其調整而突破的方法,並提出各項突破應用仍有待測試驗證的事項,以供協同促進。

  • 會議論文

本研究利用學研機構所盤點及初步分類的12 個縣市地方防救災基礎建設資料,先就防救災基礎資料進行檢核以歸納出各學研機構面臨防救災基礎資料彙整時的問題,並進而制定出一套契合該資料內容及性質的統一分類、分層標準,以利於資料查詢、存放,亦達到資料簡化及提高資料調閱效率之目的。本研究所設計的防救災基礎資料庫分類為基本資料庫、救災資源資料庫、復建資料庫、媒體通聯資料庫、監測預警資料庫及其他等六大類,各六大類中再依據防救災基礎資料的多寡及精細程度再予以細分,最多層次至第4 層。研究結果顯示六大類防救災基礎資料架構中共計有98 小類,分析結果顯示防救災基礎資料類別上,12 個縣市中之防救災基礎資料類別最高的縣市擁有59 項,而最低縣市則僅擁有17 項,整體而言,平均各縣市擁有之防救災基礎資料類別數量約為30 ~40 項。然而由於現階段的防救災基礎資料蒐整仍在進行中,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此一具改善空間及變動彈性的架構分類方式,均可再依據後續防救災基礎資料的增補及修正,而更細緻化本研究防救災基礎資料架構及分類。

  • 會議論文

2009 年莫拉克颱風是臺灣歷年來最嚴重的天然災害事件,三日累積降雨量高達2,854 毫米,造成河川水量暴漲、提防潰堤,造成交通中斷、房屋損壞、土石流等災情,尤其高雄市小林村、那瑪夏及六龜新開部落遭土石淹沒,南部低窪地區海水倒灌。為了瞭解重大天然災害之社會復原與重建歷程,本研究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莫拉克颱風社會衝擊與復原調查」資料為研究材料,該調查對象是向各縣市社會局申請安遷救助金的受災家戶(以下簡稱安遷戶),選定受創嚴重之高雄市做為研究對象,嘗試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重建觀點,研討離鄉與否因素對於安遷戶災後復原狀況,分析結果顯示離鄉安遷戶多數搬遷至工商經濟活動高或新興市鎮,故其經濟收支較佳。未離鄉安遷戶的經濟收入雖低,但其心理與生活復原狀況較佳,並對現況的生活滿意度高。

  • 會議論文

本研究以2016 年熊本地震後的避難生活為對象,透過分析新聞記事、調查報告等釐清地震後避難收容與組合屋安置的現況與問題。結果發現:地震後避難初期災民多因恐懼餘震前往避難所生活,然由於多數災民對於集體避難生活有所顧忌,而採車內避難。而公部門無法完全掌握車內避難者人數,而無法明確給予協助。此外,較長期的避難生活災民多有住宅嚴重毀損,對於重建無目標之特性,對於後續住宅重建支援應多所協助。透過避難所災民問題分析,也釐清組合屋居民高齡化特性,未來在組合屋生活及後續生活重建上應有所因應,避免高齡者於組合屋安置階段生活不適應等問題。

  • 會議論文

急診室是大量傷病患事件時,醫療機構處理傷病患的第一線,也通常成為瓶頸步驟。面對突然高漲的緊急醫療需求,醫療相關資源配置及流程設計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而且相互影響。本研究以企業作業流程管理的手法來進行急診室之資源及流程最佳化規劃,先以群體決策的方式釐清急診大量傷病患應變機制的價值取向,再以系統觀點分析現行急診面對大量傷病患的運作與流程,並探討每個步驟的目的及可能的時間。為了尋找出較佳的運作模式,使得重症傷病患能最快獲得醫療處置,且縮短非重症傷病患的等待時間,本研究透過流程分析協助管理單位評估可行方案,並且以軟體模擬的方式驗證其可行性。由於各醫院規模都不相同,事件也有差異,整體分析方式可以作為各醫院規劃大量傷患流程的依據。

  • 會議論文

災難事件的影響最受關注的,就是人命的傷亡及健康的損害。短期大量人命或健康的損失,不只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緊急應變規劃或是減災中最重要的工作。每個社區由於自然或是人文環境的不同,其災難危害不相同,而醫療及救災資源也會影響其規劃,這有社區的獨特性,必須借助災難流行病學的分析。此研究借由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災難醫療資料庫(EM-DAT)的方法與定義,將2009-2016 年臺灣所發生的災難事件,依照不同的類別分類之件數、造成的傷亡人數、各個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傷害病患比例、不同災害類別傷患其後續醫療資源使用之特色進一步分析。在這段期間,臺灣總共有917 件災難事件,造成30,310 的傷病患。可分為技術災害、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及生物公衛等四大類,各有其發生之時空。傷病的嚴重度,因各重災害而各不相同,大致上需要住院的比例大約在二成以內。各類型災害消防局救護車的介入程度不同。除了災害類別外,也有各地的差異。不同災害的發生其資源使用皆有不同之特色,各的地區的資源多寡也會有影響,我們必須從實證的基礎上來對後續緊急應變措施之準備與計劃做最適合的調整。

  • 會議論文

針對災害事件,政府提供相關的資訊不僅能有效弭平民眾之恐慌與爭議,更有助相關單位執行災害防救任務,故揭露哪些內容是十分關鍵的。本研究以乾旱為例,目的即在於分析政府對外提供的資訊內容,一方面檢視資訊撰寫的特性,二方面檢視資訊內涵,希冀此研究之發現可提供未來政府災害資訊揭露之參考。本研究針對水利署與農委會發布之官方消息,以內容分析方法進行乾旱資訊之分析,結果發現目前我國政府發布的乾旱資訊多屬於基本資訊傳達,並未能完整說明相關資訊,且所發布之訊息與實務操作之決策亦有部分落差,建議未來政府須更明確揭露相關災害資訊。

  • 會議論文

桃園國際機場為我國重要關鍵基礎設施,也是國家重要門面,必須維持高度可靠性以及營運過程不中斷,卻於今年(2016)6 月2 日受到雷雨影響產生大淹水情形、造成機場停電,聯外道路中斷,嚴重癱瘓機場營運近10 小時,共計影響104 航班;除天然災害以外,人為災害如中華航空空服員又於同年6 月24 日發動罷工行動,造成華航全面停飛,罷工期間營業收入估計減少約3 億元,賠償費用初步估計約2 億元,總計約5 億元。2010 年11 月1 日起桃園國際機場業轉型為「國營國際機場園區股份有限公司」,依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桃園國際機場公司亦轉變為應負責機場專用區安全維護,亦得由機場公司委託民間保全業來執行,惟此涉及公權力之行使者,仍由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為之;另民航局自2005 年開始,業規劃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並預計於2020年完成一座能容納年4,900 萬人次(約原桃園國際機場年旅客量的1.4 倍),屆時桃園國際機場旅客量將可達到每年8,600 萬人次,將來無論是旅客量、貨機班次都將大大增加。然安全本是交通運輸業的第一優先,本文係以桃園國際機場為例,透過文獻分析法及運用一致性模糊偏好關係法(Consistent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CFPR)簡化成對比較次數之優點,解決一致性的問題且求出各指標之權重,再從權重的指標進行回溯以及檢視,期能就現有之機場場站保安檢查、實際執行工作、現有規範、機場各項崗哨檢查措施以及設備等方面,討論一個國際機場場站執行安全管理時所產生之風險因子,並尋找出因子指標,進而得出相關之建議與結論,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機場公司、航空警察局在維護機場安全時之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