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21.131

2016臺灣災害管理學會十週年年會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近年來災害管理的觀念已逐漸達成共識,對於面對災害的態度亦由抗災的觀點,轉為與災害共處的調適作為,而各領域對於耐韌力(resilience)的議題也漸臻成熟且被廣泛地討論。本研究希冀藉由災害耐韌力指標的建立與專家的專業意見,探討耐韌力因子間的相互影響關係與其相對的重要性。研究中將透過文獻回顧先行釐清關於耐韌力的定義與概念,並廣泛蒐集相關研究中所提出的各類指標作為基礎,以建立適用於本研究分析之災害耐韌力指標系統;之後將進行專家問卷與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分析指標的因果關係結構,藉由檢視指標間影響程度,以及利用矩陣運算取得指標間的相互影響關係(interfering relationship)及影響強度,同時產生DEMATEL 影響矩陣。本研究就DEMATEL 分析適合的指標與現有資料內容,針對此一架構中篩選出四個評估項目:「社會背景」、「經濟基礎」、「環境條件」、「應變能量」,每個項目之下各列出三個評估指標,共計十二個指標,並據以轉化為專家問卷的問項。經由整理學術與研究機構的專家填答內容與應用DEMATEL 分析,將此十二項指標就其影響力與關聯性評估結果繪製為四個象限的因子關聯分布圖。由研究的分析結果加以探討,發現影響力與關聯性最強的因子是「政府預算」、「都市計畫區」、「營利事業銷售」與「個人所得」;而相對影響力較低與關聯性較弱的因子則為「緊急救援能量」、「避難收容能量」、「災害保險」與「失業人口」。

  • 會議論文

蔚為防災模範國的日本,在311 事件後,用血淚告訴世人生命的渺小與天災之不可抗性,而「防災意識」的有無,才是為臨災時生死存亡的關鍵。為能深植與普及災害防救觀念予普羅大眾,平時區域型的災害防救宣導與演習,更顯其重要性。因此,地方政府的防救災演習有必要再前推予第一線的鄉鎮市區級的防救災業務人員;然,在基層之防救災業務人員亦存有調動頻繁等隱憂,是以相關規劃之實務經驗難以累積,難以發揮災害應變之最大效益。鑑此,本研究擬就鄉鎮市區級災害防救兵棋推演所需之考量元素及流程,制定一兵棋推演架構通則,並提出一兵棋推演情境與狀況課題生成系統,可藉由歷史災害事件及模擬事件之紀錄,評估推演需求、規模、型態及目標,組合出合適的災害情境及防救災任務,自動化產出符合當地防救災人員推演目標之情境設定及推演課題,除節省基礎腳本人工製作時間,亦可藉由基礎腳本外臨機狀況的提出,提升應變者受測強度,藉以提升歷次演練的靈活度並訓練應變人員面對問題的處置思維。

  • 會議論文

本研究開發一套山坡地保護與防災管理系統「治山防災集思網」(Data Driven Documents, D3),以提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於集水區坡地治理之訊息透明度。水土保持局進行全臺山坡地整體性治山管理與災害預防工作,期望在地圖上發布與標註確切的位置資訊進行資料收集應用,且可避免重複收集之問題。開發此系統所面臨的兩項挑戰包含:一、數百萬計的保育治理資料與地理資訊分散儲存於各個系統。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資料格式,彼此無共通而失去使用友善性,上述兩點讓資料儲存面臨安全風險之問題。因此,水土保持局與群立科技公司合作研究開發計畫,採用Google Earth Enterprise, GEE 雲端圖資發布引擎為系統核心圖資展示平臺,有效地整合局內之各項地理圖資,並在展示前臺提供2D 與3D 展示方式與查詢檢視功能,導入時間序列概念,加強掌握歷史資訊。GEE 提供水土保持局各單位及所屬機關有共通之資料格式標準,增進各系統資源之流通與共享,成功解決與避免重複蒐集與建置圖資之問題。透過GEE 進行融合與發布之資料可有效防止機敏性資料遭有心手法進行複製、盜用或修改,確保資料安全性。此外,治山防災集思網之建置提供使用者能自主使用,並允許上傳經系統管理者所審核過的最新保育治理資訊,建立資訊共構機制,促使系統資料端可自我成長檢核,避免重複投入資料產製成本。2015 年蘇迪勒、蓮花等颱風侵襲臺灣之時,治山防災集思網之實際應用性獲得證實。系統提供即時互動資訊與功能應用,協助水土保持局各級應變人員掌握風災前後臺灣地區山坡地狀況,快速取得業務所需資訊。最重要的事,完備的地理資訊傳遞與即時事件之防範與掌握可做為防災與疏散規劃之即時參考依據,協助第一線執行單位反應適當之決策支援。

  • 會議論文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所造成的局部性淹水事件,並非以往利用集水區或流域等空間尺度,以及6 小時、12 小時⋯⋯等延時之時間尺度所能反映。近年來網格式雨量的應用已逐漸成熟,本研究透過網格式雨量進行降雨頻率分析,求其發生機率,並配合淹水模擬圖,推算淹水深度的發生機率。

  • 會議論文

翡翠水庫為大臺北地區主要水源,其調節洪水之能力,是否能有效降低大臺北地區洪水災害發生的機率為本研究重點。本研究針對翡翠水庫於不同颱風事件與不同重現期事件,探討其滯洪效益。對於颱風事件之水庫滯洪效果,採用無水庫滯洪及有水庫滯洪兩種情境進行評估,模擬結果顯示,在有水庫滯洪的情境下,水位在三場颱風事件中(2015 年蘇迪勒颱風、2012 年蘇拉颱風、2007 年科羅莎颱風)較無水庫情境之水位下降0.16m ~ 2.42m。翡翠水庫在設定不同重現期的蓄洪條件下,在可減少北勢溪放流洪峰流量10% 及20% 的情境下,在高重現期時(100 / 200 年重現期),其可有效降低下游洪水水位,減少出水高不足與溢堤數目。在颱風事件與高重現期事件中,翡翠水庫不但不會加重下游災情,反而因為其滯洪效果顯著,對下游防洪安全發揮明顯助益。

  • 會議論文

依據我國和國外災害緊急應變作業之經驗,地震災害發生後,二次災害如火災或建築物毀損凸顯出災民安置成為防災重要工作之一。為了保障民眾之生命財產,許多地方政府陸續設置防災公園。可是這些防災公園大都就既有公園修建而成,防災功能並不完備。有鑑於此,桃園市政府在吳志揚縣長指示下,於中路區段徵收計畫基地建設3 座標準防災公園,並於2014 年完工。中路防災公園包括4.6 公頃之中央都會公園、2.16 公頃之都會景觀運動公園和0.78 公頃之鄰里公園,共計7.54公頃,可以容留3,164 民眾4 個星期時間。防災公園平時作為民眾休憩使用,災害發生時則做為避難場所。臺灣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都會區,能夠容留地震災民之避難場所就更顯得重要,因此,都會區防災公園之設置宜從新設和舊有都市計畫區雙管齊下,同時,都會區防災公園之設置、規劃、設計準則之相關法令規定之公告或公布,亦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之事務。

  • 會議論文

尼伯特颱風為2016 年在西太平洋生成的第一個颱風,也造成臺東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災害案例;過去20 年來臺灣災害防救相關單位,包括學研機構,針對影響嚴重的強降雨及其引發的坡地、淹水等災害投入相當資源建置有完整的潛勢評估、災害預警系統;但天災總是無情,因風力單一致災因素造成臺東嚴重災情,也驗證了災害詭譎多變的特性。本文針對尼伯特颱風特性,結合災害調查,探討風力致災影響,並針對災害應變提出探討。

  • 會議論文

新北市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故造成499 人受傷,其中包含15 人死亡,該起災害事故為我國首例單一地點最多傷亡人數,同一時間最多燒燙傷病患,更由於傷亡人數過於龐大,不只震驚我國消防界及醫學界,美國芝加哥消防局及韓國首爾消防局等國外救災單位事後也欲瞭解該起大量傷病患救援處置,並探討類似災害情境該如何預防及因應。另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故造成如此嚴重的傷亡原因,起因為活動安全管理及避難醫療後送等多重環節因素緊緊相扣,導致這起活動悲劇的發生,進而造成我國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大型活動傷亡事故,也讓我國官學兩界重新檢視及省思大型活動安全管理及應變救援的問題。本文透過新北市八仙樂園粉塵爆燃災例調查,以及現場救援人員實地訪談,最後還原出八仙樂園當日救援情形及救護動線,彙整出大量傷病患災害事故關鍵因子:災害境況的判別、初期應變救援行動、災情訊息通報傳遞、傷病患檢傷分類、指揮體系的建立、救護醫療後送機制等,進而提出我國大量傷病患應變救援模式應改進事項:安全管理、應變搶救、檢核機制、科技運用及大傷演練等,也希冀透過八仙特殊災例的寶貴經驗,回饋我國大量傷病患事故現場緊急救護及應變搶救之處置模式,並提供世界各國救援單位分享參考。

  • 會議論文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異常,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增高,使得防災工作逐漸成為全球關注議題;高雄市面臨的災害類型相當多元且複雜,可能威脅有石化管線、土石流、震災、火災、水災、傳染病、電力供應不足以及乾旱等,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災害雖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健全的災害防救體系,可有效降低災害對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之威脅,透過相關法規之訂定、救災資源之有效整合,以及防救災資訊系統之開發,皆有助於健全國內各層級之災害防救體系運作機制;災害防救一項永無止盡的工作,救災技術及效能,更需因應災害潛勢的變化而不斷提升,並透過國際交流及合作,以更前瞻性、創造性、整體性及發展性之思維,積極規劃推動各項勤、業務,以形塑優質災防理念。本文屬探索性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以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等文獻為分析基礎,並於105 年5 月至7 月18 個相關機關回覆其現有災害防救業務辦理狀況,並輔以兩場由政府上述相關機關與學者召開的焦點團體之會議紀錄,故本文所有相關資料與參與者主要以公部門實務運作和實務經驗為探討重點。研究結論,一、已建立多元聯絡網絡。二、 已強化公部門基層、里長相關人員危機意識、災害認知與相關知識與演練。三、減災與整備階段社區居民、在地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參與度不足。四、欠缺整體性災害防救政策。五、各機關災防策略分散未具統一性。六、各機關防災應變作為未統一教材化。七、相關新興災害、複合型災害及相關新技術未納入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八、未建立落實災防三級督考機制。九、未整合與強化土地使用減災工具、產業復興與振興相關措施。研究建議,一、未來防災應變作為應統一教材化。二、強化社區居民、在地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參與度。三、利用雲端科技強化防救災之作業。四、提升本市寒害應變機制。五、地震衝擊評估技術發展與地震應變應用。六、建立落實災防三級督考機制。七、建立整體性災害防救政策,統整各機關災防作業,整合與強化土地使用減災工具、產業復興與振興相關措施。

  • 會議論文

地名,往往能展現一地方特色,隨著時代變革、統治輪替、地理變遷而使地名有所改變,而地名也同樣記錄著一個地區最原始風貌及所歷經之災害。在日本311後,早先於日本三陸海岸地區沿岸的丘陵地和高地發現的200多個大津浪(海嘯)紀念碑開始受到關注及討論,大津浪(海嘯)紀念碑提醒著我們前人所留下的災害訊息不該被忽視,而災害,往往有其重複發生的特性。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及資料蒐集擷取出與水災有關之關鍵字及舊地名,並加以將之分類,透過與淹水潛勢相互分析以探討是否有其相關,本研究由舊地名面積計算與600毫米淹水潛勢圖套疊,發現臺北市與新北市淹水潛勢區域呈現兩種特性,一為昔日為淹水潛勢地區(與水災有關舊地名),因受惠於近代都市工程、洪氾治理等規劃,已不為淹水潛勢地區;二為昔日不為淹水潛勢地區(與水災有關舊地名以外地區),但因都市化、土地使用改變等因素,成為淹水潛勢地區。本研究另整理及計算部分與水災有關之舊地名關鍵字,如地名中有「洲」字地區,其淹水面積比高於其他關鍵字之地名,顯示該地名之地區有較高淹水風險,期許藉由舊地名資料蒐集及分析作為科研之參考並提升民眾對於地名與災害關係之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