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14.88

華人宗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天壇玉格》作為明清時期正一道教傳度、授籙時所依據的指導手冊,已為學界所知。目前已經披露的多種不同傳世版本雖然內容未必一致,但所關注的面向卻頗相近,其中反映了不同時期龍虎山宗壇對於地方驅邪法術(教內稱為「道法」)的整合嘗試。元代《道法會元》收錄的《太上天壇玉格》是目前可見這類著作的最早版本之一,其中更多可見的是宋元新興道法之間的整合,但也可以發現龍虎山正一宗壇開始介入這樣的整合運動。本文即以《太上天壇玉格》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道法「整合」的諸多嘗試,以及此一版本所呈現的道法「藍圖」,包括:1)南宋乃至元代道法整合的嘗試、具體的規劃以及可能的發展過程;2)龍虎山正一宗壇介入此一整合的嘗試、方法及其可能遭遇的困難;以及3)宋元道法整合之後可能呈顯的道教新樣態?

  • Journals

曾景來是日據時代至戰後初期,臺灣少數受過現代高等佛教教育的重要人物,以其深厚的佛教學養、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善巧的處世應對,得以在臺灣佛教史上扮演一位「跨界者」的角色。本文所指涉的「跨界」有幾個面向:其一、時代與國族:中國-日本佛教,其二、宗教師身分:僧侶-俗家師,其三、信仰態度:正信-迷信,其四、活動運作:創新-守成。曾景來成為一位臺灣佛教史具代表性的「跨界者」,可從個人條件與宗教生態兩個面向分析:前者是曾景來從青年時期,接受日本佛教教育養成,逐漸成為臺灣本土佛教菁英者,協力日本當局推動宗教革新;到中年後同樣以本土佛教菁英的角色,協力國府進行佛教的「中國化」工程。從後者而言,意指臺灣的宗教生態樣貌,原本即具有高度的跨界性,無論是佛教、民間教派、民間信仰皆然,彼此的互動連結已然為民間常態,這也提供了類似曾景來這種「跨界者」的天然土壤。

  • Journals

阮昭明(1933-2019)一生投入風琴聖詩的靈修與推廣,是長老教會從二十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初期,從後日本殖民時代、美英對國民政府影響下的台灣社會,所反映的獨特新台灣靈性文化。阮昭明受到長老教會早期宣教士所建立的基督教傳統的影響,透過既敬虔又充滿詩意的風琴聖詩演奏,以其個人獨特的風琴詩人的專注,與無私分享的宗教精神,在所居住屏東林邊的水鄉,體現了基督教的靈修美學。這種面對受苦、受挫的人生,依然全心專注、浪漫、自在悠遊的信仰態度,我稱為既敬虔又有「遊戲」精神的生命靈修。阮昭明用自身有限的經濟力、以個人的信仰見證,與草根菁英的人文關懷,打造出一扇宗教改革「人人皆祭司」、有別於基督新教體制的信仰實踐。在變遷的當代台灣社會,這代表一個即將消逝的早期西方宣教師所建立的平信徒敬拜與靈性特色。

  • Journals

本文擬通過在浙南文成發現的畬族道教科儀文獻──以乾隆年間(1735-1796)抄錄的八本科儀抄本為中心,結合儀式內容、教法源流、傳承譜系及當地不同儀式傳統的異同進行分析比較,初步說明文成畬族道教科儀文獻的基本情況與特點,以及當地不同儀式分類體系──包括天台靈寶、天心、閭山、釋教之間的混融與互動關係。

  • Journals

狐仙信仰在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亦是一種流行於百姓階層中的民間信仰。早在先秦時期,狐已帶有道德上的意義。自唐代以來,狐一直為華北地區的一種古老民間信仰,古人相信老狐可以修道成為神仙助人,亦可以成為妖精祟人,這反映了狐仙的兩義性。此信仰雖然植根在中國北方,但亦出現在華南地區的香港。在現今都市化的發展下,狐仙信仰已呈現出一幅獨特的面貌。在今日香港,華人為社會上的大多數,相關的民間信仰神祇為數甚多,狐仙信仰亦為其中之一。但長久以來,由於中國宗教往往簡單地分為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與擴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而狐仙信仰則標籤為後者,故相關的研究結果並不豐富。故此,筆者希望藉由此論文,了解狐仙信仰在今日香港社會的情況。本文將會以筆者在香港兩個拜祭狐仙的地點為中心,探討香港狐仙信仰背後的傳說,了解香港狐仙信仰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