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95.244

華人文化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中華民國南洋文化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作者根據《分春館詞話》及其個人追隨朱庸齋先生學詞之親身經歷,述析分春館之詞學要旨。要言之,分春館對學作詞有詞外及詞內兩種工夫要求。就前者而言,包括熟悉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多才多藝、應該轉益多師等方面;就後者而論,則有作詞先學吟誦、並先須從摹仿入手、摹仿又首重和韻、最終冀求創新之諸種要求及目標。文章又以實例細析朱先生對門人窗課的批改之法,並揭示其論詞重視體格及作法等特點,以及歸納出其論作詞在音律、結構、字句上之三種吃緊處。

  • 期刊

古典詩詞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同學自學詩詞的能力。老師為作品與同學之間建立一道橋樑,在老師悉心的引導下,同學掌握理解詩詞的策略,進而欣賞詩詞的藝術美。在學習和吟詠詩詞的同時,同學會感受到古代文學家偉大的情操,日後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他們都可以詩詞名句自勵自勉。詩詞是中華文化的根,老師教學得宜,它便可以在學生心中發放異彩。

  • 期刊

針對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與情感主義思潮,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艾略特於1919年提出了「非個性化」理論,主張詩歌創作要「逃避感情」、「逃避個性」而非「放縱感情」、「表現個性」。近年,開始有學者取艾略特詩論以驗證中國古典文學,認為近乎王國維「無我之境」說者有之,訾議其割裂詩人與詩歌,違背創作規律者亦有之。本文透過閱讀艾略特所撰文論:〈傳統與個人才能〉與〈哈姆雷特〉,重新分析「非個性化」與「客觀對應物」理論;並從宏觀角度,比較兩種理論與中國古典詩學傳統的關係,獲得了三點發現:1、「無我之境」聚焦詩之境,「非個性化」重在詩之法,二者有本質上的差異;2、艾略特對承傳與新變的重視,讓詩人與詩歌、個人情感與歷史意識的聯繫更形緊密;3、「非個性化」、「客觀對應物」與中國古典詩學多有精神契合之處。

  • 期刊

本文對遜清宗室溥儒渡臺前後詩風特點及遺民意識變化作比較探析,有以下發現:其一,溥氏詩風以沉鬱悲涼及自然閒適為主。其二,溥氏《西山集》及《南遊集》在題材風格上各有特色,《西山集》以寫前清遺跡及寄懷友人為主,《南遊集》多集中寫臺灣及異地景物。其三,《西山集》及《南遊集》在抒情手法上互有分別,前期用典多,後期以借景抒情為主。其四,溥氏遺民情結的變化及獨特處:渡臺前以思念前清為主,是純粹的故國之思,渡臺後多了思鄉之情,有故國、故鄉並置現象。又,渡臺後的遺民情結多寄託在異國歷史遺跡上。另外,溥氏對前清皇室的人、物皆有特殊眷戀,此種滿清皇室間的認同感,是一般遜清漢遺民所沒有。其五,溥氏詩中時有對時局的抒發,其表達時局戰亂之作於前期較多,以描寫軍閥混戰及偽滿局勢為主,後期大為減少,偶有寫及金門戰事情感亦較含蓄婉轉,此與其時臺灣政治局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