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有系統的教學方式,目前逐漸在大學教育被教師們所運用。它以非結構與開放式之真實問題做為學習討論的開始,採用多樣化的成效評量,期望學生能對學習議題有進一步的探究。本研究以質性研究設計探討大學生透過「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方式,對「社會關懷與服務」課程之學習歷程成效。採立意取樣方式,共36位大學生參與4週的分組焦點團體訪談。訪談過程以錄音方式轉為逐字行為過程記錄,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資料。質性分析結果發現問題導向學習可增進大學生對課程實施方式的瞭解、促進參與的意願,彼此的腦力激盪對服務學習議題內容有深度瞭解,執行服務學習活動中能提升自我的反思能力和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視具服務學習內涵之服裝專業理論課程設計與實施,探索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與成效,以及發現促使學生改變的契機。依據服務學習課程和學習成效評估的理論架構,規劃創新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與社區民眾關切永續時尚議題,以學生3次反思回饋、期末自評報告與反思觀察作為資料收集的來源,透過內容分析,檢視62位某私立大學生參與連結「服裝與人生發展-老化」的服務學習課程,對其教學模式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效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學生,在人際成長方面的反思最多,其次依序是幸福感、個人成長、公民責任、智能成長和感恩。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透過有計畫的課程設計和媒合帶領、專業實務應用、互動接觸、情感連結、走出舒適圈和反思產生改變的契機,並體驗到服務和學習的利他和雙方互惠的核心價值。具服務學習內涵之服裝專業理論課程除了可以讓參與學生有個人的增能賦權外,也可是高等服裝教育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和朝向永續發展目標可努力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之學校因素,並比較不同學校類型、專長領域、課程類別教師之差異。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影響因素問卷」,研究對象依學校類型、專長領域及課程類別採取配額取樣,對全國54所大學校院進行施測,問卷共計發出1,728份,有效份數為876份,回收率為50.69%。以描述統計和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專責單位和專責行政人員協助」、「教師認同服務學習精神」及「學校重視學生實作或做中學理念」是影響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的重要學校因素;一般大學教師首重教學助理提供,且較受學校及科系鼓勵影響;技職校院教師較受學校將教學創新列入教師評鑑指標影響;宗教型大學校院教師則較受學校提供相關教材及教師培訓影響;學校類型有顯著差異,技職校院、宗教型大學校院顯著高於一般大學;專長領域有顯著差異,醫護、教育及社會服務類顯著高於科技類;課程類別有顯著差異,融入服務學習內涵專業課程顯著高於校訂服務學習必修共同課程。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各大學校院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各校推動服務學習課程政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