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5.203

《人間佛教叢書》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OpenAccess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天台宗的懺儀是與其止觀實踐相連繫的,而這一宗教傳統乃是源自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在「禮佛如佛在」的佛教語境中,發展出了「禮佛就禮佛」的「一心禮佛」懺儀體系,即你在懺儀中受菩薩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而不是做給你必須奉請來見證你受戒的諸佛菩薩和十界眾生看的,所以,在此期間,你只要「一心禮佛」、「一心懺悔」、「一心受戒」就好,別無他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台宗懺儀講求的是「心空則靈」,而不是一般而言的「心誠則靈」,因為其中的「一心」,乃是在懺儀過程中無所執著的心。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通過與馬鳴尊者的《佛所行讚》相對比,我們發現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首先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世間生命鏈條中的人。悟道之前,他依靠自力,在世間、今生成佛;悟道之後,他依靠道德和真理,面向人間,以善巧方便廣度有緣人。這就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陀」。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印順法師的佛陀觀,是建立在其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佛陀觀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具有強烈個人色彩,但又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的思想體系。而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弘揚與實踐的領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佛陀觀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佛教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現實和普世價值相適應,為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作出突出貢獻。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佛教道德是佛教淨化人間的重要資源,歷來受到星雲大師的高度重視。人間佛教通過「三好」、「四給」等一系列的實踐,為佛教道德的認同與落實尋找可行的出路。佛教道德因其所具有的理論支撐而建構了一種內在驅動機制,從而獲得了倫理的主體性,使佛教道德的落實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佛教道德所具有的文化個性,使其同其他道德有了明顯的區別,並與個人現實生活產生了深度的關聯。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序文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裡,列出了20則要義,希望將人間佛教真正的原意還復回來。其中有關「生命不死」的闡述就占了七則,超過三分之一,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生命不死」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其實,生命不死、生命輪迴的說法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不只是東方宗教文化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典籍中,原本就有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與說法。早期的基督宗教也並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觀點與說法,在早期的《舊約》與《新約》聖經之中皆有輪迴轉世的文獻記載,早期教會的神父也接受輪迴轉世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然而很不幸,這些史實大多被刪除、抹煞及掩蓋了,以致於被大多數世人所遺忘。本文嘗試結合經典義理、歷史考察與哲理詮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視野,重新解讀「生命不死」的宗教意涵,進而啟發人間佛教菩薩行願的信念與修持。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身處當今的社會中,經常會聽到周邊出現抱怨工作壓力大、經濟有困難、情緒易失調、生命很艱難……等音聲,此種種抱怨現象,其實反映了當前社會許多人處在身心困限、無法安住,乃至陷溺於身心不由自主的情境中;面對種種身心所遭遇的問題,如何有所省思,並進而得到療癒,誠屬生命關懷的重要議題。星雲大師曾開示:「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樂安定。本論文取徑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具體探析人間佛教弘傳佛陀悲智雙運的教化,如何究竟解決人心困惑,乃至促進社會安定;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人們,人間佛教如何發揮調適身心靈的效能;而如此所開展之生命教育,在面對當代社會中的身心問題,又如何作為省思之參酌,以及可資參考的療癒之道。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對佛教而言,人間佛教是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從清末民國初年的消極、被動、悲觀、遁世的宗教,吃齋拜佛的老人宗教,轉變成生活化、社會化、知識化、年輕化、國際化,生機盎然的宗教。星雲大師透過回到佛陀本懷再出發,肯定佛陀是人,不過是成了佛陀的人,倡導透過佛法淨化心靈、提升生活品質。因此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規劃佛光山及人間佛教發展,都是「從善如流」,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佛法。以「營運模式九宮格」而言,人間佛教的價值主張是「在人間建立佛陀的事業」,特定的目標客群有任何需求,佛光山就發展出不同的行政組織,以滿足不同的目標客群,因此形成了佛光山龐大的人間佛教事業體。「佛、法、僧」三寶山,就是佛光山開展出人間佛教不同事業體的具體作法。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菩薩行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根本,必須與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在當代社會,菩薩行的內容也必然要隨之進行調適,關注現實和人生的問題。星雲大師的現代菩薩行實踐體現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即:(1)提倡生態和心靈雙重落實的環保觀;(2)主張參政而不干治的政治觀;(3)主張「男女平權」的平等觀等,論述星雲大師的現代菩薩行觀念和實踐。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本文從星雲大師詮釋佛教經典之管理學內容,萃取出其中能為現代管理應用提供重要啟發的三點:品格管理、智慧管理、善緣管理。品格管理要求經理人具備良好品格美德,除了避免因其不道德行為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更積極的意義是善巧運用某些優良品格特質,有助領導力與管理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除了養成優異的管理技能,還須開發無執清明的決策智慧,看清事情各面,洞悉未來情勢,作出卓越的經營決斷,而佛教的般若智慧修鍊有助開發經理人的智慧。廣結善緣的管理哲學植基於佛教的因果觀,多行善法將會帶來事業經營的助緣,與人結善緣則會減少事業成就的障礙。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探討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化的歷史。星雲大師在1955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廣受馬來西亞民眾歡迎,開啟了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法的契機。之後,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下轄28個佛光分會),同時在各地成立了25個道場,這在台灣往境外弘化的各佛教團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具有指標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星雲大師倡導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完全相應。本文從: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弘法、「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與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東禪寺等方面,論述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中,特別要指出的是東禪寺,這裡設有「東禪佛教學院」,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人文重鎮。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佛光山的活動種類多,可大略分為文化、教育、共修及慈善四大類,每類再細分不同性質的活動,歷年參加活動人次都在百萬以上。凡此,均可呈顯佛光山於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在佛光山教團全球弘法布局中的角色與貢獻。又,台灣佛光山在馬來西亞雖屬「境外弘化」,但由於馬來西亞的多元、混合文化,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廣闊胸懷及文化融合力,使得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弘化,可以表現出其「本土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