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36.192

《人間佛教叢書》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OpenAccess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人間佛教」雖然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一種重要模式,但它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厚的中國佛教史根基,比如隋代成立的天台宗就有著豐富的「人間佛教」思想資源。首先,天台宗祖庭國清寺的寺名就有「寺若成,國即清」的寓意,這個寓意就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佛教的「人間關懷」功能,即佛教是有利於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另外,針對很多人認為「人間佛教」參與世間社會事務是缺乏宗教的神聖性,天台宗的「十界互具」思想則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神聖性提供堅實的佛學理論基礎。所謂「十界互具」,就是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界」中,每一界都具有其他九界之性,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具有佛性,佛具有人性」,就是它的一個案例。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探討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既是討論中國佛教的歷史,也是在關注中國佛教在當代的建設方略,人間佛教從倡導的時候起,就十分注重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一個歷史經驗。此文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個案,分析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如何比較佛教與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反省當代人間佛教延續和深化與傳統文化之融合。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福利國家制度被認為可以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困境後,人們才發現過去在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情況下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性的。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人間佛教不捨一切世間法,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國際佛光會就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來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安樂死」一詞其實是個錯誤的翻譯,是由日本人翻譯英文“euthanasia"一字而來,而後為國人所沿用,但是卻嚴重地誤導社會大眾。就實而論,「安樂死」非但不是理想的死法,而且從想法到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安樂死」只是局限於思考如何讓絕症末期病患及早結束「生命難忍的痛苦」與「痛苦難忍的生命」,而完全沒有認知及考慮到「如何開展未來續起的生命」。其實,佛法當中有遠比「安樂死」高明許多的解套法門,透過人間佛教的「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信念,以及「往生助念」法門,一者,可以旁助末期病患克服身心上的痛苦;二者,可以引導末期病患發願往生佛國淨土、上生天界或乘願再來;三者,可以協助末期病患(甚至於植物人)安詳地捨報,以圓滿其死亡的尊嚴與品質。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現代社會想像內所呈現的現代性和世俗性背景,並不僅僅包括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生活方式以及工具理性,如果考慮到歐洲社會和歷史變遷的獨特性,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社會關於人間福祉與超越性的理解,正反映了基督教變遷的獨特邏輯,而在泰勒所集中探討的這一邏輯的著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可以為化解現代西方社會想像的不足,提供佛教方面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模式。在這方面,人間佛教既滿足了軸心時代以來宗教的一般性定義,又可以將現代社會想像納進來,以其超越自我和時代性的豐富教義完善現代社會的結構設置。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以星雲大師所倡導之人間佛教,其中有關禪教之詮解,如對於《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乃至《維摩詰經》之詮釋與闡明,以論析星雲大師所開展之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義理之關係。亦即依星雲大師所提倡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之脈絡,首先從禪的不可說到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解,來對照彰顯大師說禪所具的開權顯實特性;其次則是溯源法華經教之慈悲度化、善巧方便與大師之「四給」的關聯,以具體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蘊含了從本垂跡的關係。再其次則以星雲大師最喜歡的維摩詰居士,具體而微地呈現星雲大師在當今社會中推行佛教在人間的自行與化他。本文期盼藉由上述幾個面向之論析,得以具體勾勒星雲大師承續傳統佛教,繼而開展出人間佛教,更進而堅信「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的理路脈絡。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儒學與佛教在當代面臨相似的,由內外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對愛情話題的言說困難。在此背景下,星雲大師的情愛觀可以給當代儒家愛情倫理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啟示。對於當代儒家的愛情倫理來說,首先要回答的是其建設如何可能的問題—基於愛情與士君子出仕的相似的心理結構,可以從儒家對政治的論說中引出其愛情倫理的基本原則,即是對此一問題的回答。星雲大師的情愛觀,要求情愛走上一條擴大、昇華與淨化之路。對情愛之中的欲望的淨化,是踏上這條淨化之路的第一步;一種作為真善美的愛—即是智慧的、慈悲的、莊嚴的愛,是這條路的方向所在。星雲大師對愛的擴大、昇華的要求,對愛的、善的維度論說,均是建設當代儒家的愛情倫理的理論資源。其中的愛的淨化的原則,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啟示。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從佛教形態學角度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質乃是當代佛教仁學,即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之悲智二德,將「仁學」之「自訟」原則最徹底地貫徹落實。為此,本文基於「仁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此「佛教仁學」進行形態學的分析與思想史的溯源。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本文撰寫動機乃深受程恭讓教授《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之啟發,深感整個佛法的弘傳教化,無非是「善巧方便」與「應機說法」二大原則。程恭讓教授透過諸多早期經典的重新翻譯與詮釋,爬梳出「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是更高於六度波羅蜜,乃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重要法門。由此點出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所謂「開示悟入」的道理。再次印證只要能契理契機,無一不是法藥,所謂不思議解脫法門。本文不揣鄙陋地試圖再從龍樹菩薩的「四悉檀」出發,論證菩薩道的「善巧方便」,也為當代佛光山人間佛教尋找另一個可為解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