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川普總統執政的前兩年,美國對臺海政策的重要作為,並將之分為較具積極主動性質的「矛」與較少具積極主動性質的「盾」。「矛」指的是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部署、在經貿關係上的相對強勢、在南海與臺海主權爭議中的法律戰/輿論戰以及執行自由航行行動;「盾」則意味美國版「一中政策」下有限度的對臺持續軍售和外交支持,以及利用美國國會對臺灣的友善態度。經過概略討論川普政府外交政策的執行,以及梳整美國台海政策的歷史事實與政策意涵,本文指出:一、川普政府整體上仍然執行不全然一邊倒的兩手策略,但略為擴大了對臺工作的「灰色地帶」;二、川普政府在臺海政策的「矛盾」或戰略模糊,某種程度上似已撼動了美國對臺海雙方的外交與戰略關係。
民族主義在政策操作上要因時制宜且謹慎小心,並針對一個國家的人口族群結構進行充分掌握。為釐清民族主義與強權國家興衰之關聯性,本文以當前高度被熱議的兩個強權―美國和中國―為例,進行個案研究。中國因為短時間內很難成為一個吸引移民的國家,使得它頂多只能是個「強權」卻無法成為「霸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當局操作民族主義的優先策略不應是設法對非漢人的族群強化共產黨執政合法性之政治認同,而應是對境內有分離運動或獨立傾向的區域進行市場開放和各種經濟活動之自由競爭。相較之下,美國身為一個高度吸引移民的國家,必須理解過去國力強大的根源是歷屆政府對來自全球各地移民之包容與吸納。因此,如果美國現在無法控制境內民族主義在全球化下受到的衝擊,甚至刻意引導本土美國人的政治認同走向民粹主義,將會漸漸流失自己對移民的吸引力,進而使其國家發展的潛能受阻。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屆時就算沒有中國(或其它新興強權)的挑戰,美國也很難維持其世界霸權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