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7.157

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China Clinical Traditional Medicine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激躁性大腸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臨床上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其特徵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整個腸道對刺激的生理反應有過度或反常的理象。臨床表現為結腸性腹痛、腹瀉或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有時糞便中有大量之粘液,常伴有胸悶、心悸、失眠、乏力、頻尿等神經官能症狀。中醫認為本病屬“腹痛”、“泄瀉”、“便秘”的範疇,主要由於情志失調,導致肝鬱氣滯,肝氣乘脾,而為肝鬱脾虛,脾胃虛弱以致寒濕阻滯大腸;治療當以抑肝扶脾、理氣燥濕,或健脾益氣,或溫化寒濕,或順氣行滯等。

  • 期刊

便秘,指大便乾燥堅硬,秘結不通;或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排出不暢為主要候的疾病。可以是一種單純存在的疾病,也可以和其它內傷雜病合病,臨床上以合病多見。治療時應分辨寒熱、虛實、新舊,可採用清下、溫通、補益、潤燥等方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痔以發生於齒狀線位置作分型,通常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等三型;外痔可用中藥內服及外敷藥治療。臨床上常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及乙字湯隨症治療,另有治療肛裂的止痛如神湯及預防痔疾的消痔丸;外敷藥有黃連、黃柏、大黃等製成的黑藥膏加強療效。

  • 期刊

導致脾胃損傷包括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另有因痰濕水氣、血瘀等因素;而治脾胃之補瀉特點為“補則以甘酸、瀉則以苦辛”,但臨症仍應靈活運用,可達即時療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此位48歲男性患者,病人主訴後頸嚴重疼痛已數週。本身患有頸部疼痛已1年,住院檢查時經電腦斷層及MRI檢查發現OPLL C3-6 and C3-6 HIVD。病人於住院治療期間,常規止痛藥使用,但病人仍覺疼痛,故病人要求中醫會診治療。經由針灸及科學中藥治療後得到不錯的療效,讓病人能夠重回工作崗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中醫認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主要與腎虛、脾虛、血瘀三者有關,其中腎虛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同鴻”,腎陰虛可導致肝陰虛,最後發展為肝腎陰虛,髓枯筋痿,而致骨痿。所以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虛多瘀”為其病機特點。病機有六多,即多因、多果、多虛、多瘀、多臟器、多系統。理論依據有(一)三個理論:1.腎主骨理論、2.脾腎相關論、3.血瘀論;(二)三個觀點:辨証觀,整體觀,平衡觀。(三)三個病變部位:病變的主要部在腎、脾、經絡,其次在肝、氣血。(四)三個治則:補腎壯骨、健脾益氣、活血通絡。

  • 期刊

外科手術常會影響患者心理及生理感覺,藉由中醫藥從胃腸蠕動功能的促進,運用特殊穴位緩解疼痛,預防腸粘連和腸梗阻及從情志、飲食上作調整;最後須長期體質調養。如此截長補短,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可達更好療效。

  • 期刊

多發性硬化症在病理學上的特徵為中樞神經系統白質(white matter)散佈大小不等(此為位置上之多發性)、發生時間不等(此為時間上之多發性)的局部脫髓鞘區域(“斑塊”,“plaques”),所謂「硬化」就是指這些髓鞘脫失區域結疤所形成之斑塊。尤其容易侵犯腦室周圍(per ventricular)與大腦、視神經(opticnerves)、腦幹(brainstem)、小腦及脊髓的軟膜下白質區(subpial white matter)。本病在中醫學依其症狀可分屬於“溫熱病”、“萎症”、“偏盲”、“癃閉”等範疇。依患者不同之病因、不同之表現症狀,加以辨證施治,此即「同病異治」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