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63

藝術學報/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臺灣藝術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曲牌」長期的發展,成為文人與音樂家共同創作的藝術,使得曲牌音樂有很好的發展,並大量運用於戲曲和曲藝中,形成某些戲曲劇種音樂和曲藝音樂的組成單位,如崑劇就是以曲牌為基本單位組成的戲曲劇種;曲藝中的唱賺、諸宮調、單弦牌子曲等也是曲牌體的形式。在戲曲與曲藝中,為了故事情節裏情感性格的呈現,和排場長短的運用,產生由單曲重頭到綴合聯套的曲體。 一些文獻資料和劇本中,經常運用曲牌的不同組合敘事,但是卻少有規整其理論架構的研究,據筆者多年的分析探討與觀察,梳理出一些曲牌組合的形式,以邏輯的排序法,從簡單到複雜的形式有重頭、重頭變奏、子母調、帶過曲、雜綴、曲組、套數、合腔、合套、集曲和犯調等十一種類型,期能對於我國傳統音樂曲式方面建立理論基礎。 本文前言部分梳理岀歷代關於曲論、曲集和曲譜的文獻,以及說明何謂曲牌體、曲牌的體製、曲牌的性格等;章節中對於曲牌的運用與發展中十一種曲牌組合的曲式,以舉例証的方式進行探究,並一一分析其曲牌組合規律和其特性,為曲牌音樂建立系統性的曲體形式;在結論部分則敘述這些曲式結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 期刊

本文希望藉由評析美國藝術理論家多納‧庫斯比(Donald Kuspit)的思想來探討現代藝術的問題。全文將著眼於八零年代現代藝術發展時面對的衝突危機,以及庫斯比本人對此危機問題的分析。經過現代藝術的問題提出,進一步引介系譜學以作為對現代藝術史問題的可能解決策略。最後,藉由庫斯比的精神分析式的現代繪畫論述,提供我們一種重新面對現代藝術史關照的新可能性。

  • 期刊

明朝中晚期(十六世紀後半葉)是大寫意水墨花卉興起的轉折期,徐渭是此期的主要傑出創作者,他所成就的大寫意風貌不能單純以承繼梁楷、牧谿、倪瓚等簡逸風格或浙派的粗況風格看之。從他經常以「游戲」、「戲塗」簽署繪畫作品及肯定「無相」的生命觀言,徐渭繪畫的風格與表現,應該和禪之間存在微妙的關係性。 本文主要從禪的「游戲」理念,詮釋徐渭作品風格及創作思想,作為洞悉徐渭作品所欲開顯的藝術世界。徐渭喜歡用「影」的形式特徵表現藝術形式,展現「似不似」的審美趣味,其特質應合了「破諸相」的生命觀;「對比」成象及草書線性風格的呈現,則反映了禪者「游戲」的動感和「空有妙用」的理趣。

  • 期刊

江文也、伊福部昭是亞洲重要的作曲家,二人在創作之初互相觀摩、激勵,雖然在日本學習的環境相似,而且都以較現代技法及民族素材創作,但「民族主義」的層面及民族性風格在追求方向是有不同的,這些追求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傳統的一部份;伊福部昭「民族主義」風格轉變,由「日本層面」推演至北海道愛奴人「古老歌詠的旋律」風格,再由「現代主義」嘗試之後,進而轉向日本雅樂文化、歌詠亞洲的音樂。而江文也「民族主義」風格轉變,由「想像中」的台灣風格出發,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的音樂觀影響下,嘗試找出民族主體性而轉向中國風格,晚期鄉愁般的台灣情懷,作品也由最初極為繁複的「現代主義」回到單純真實。 他們二人在文化記憶中,各自追求不同層面的民族性風格,進而突顯個人獨特的作曲風格,觀察他們創作轉折歷程,我們似乎可以發現某種存在於亞洲作曲家的特殊情境。二位作曲家的身影,將不斷激勵我們去思索亞洲音樂文化的未來。

  • 期刊

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作有不少鋼琴曲,於二十世紀鋼琴音樂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其作品於國內尚屬陌生,實為可惜。本研究擬就鋼琴演奏及教學角度,探討浦浪克鋼琴作品《Trois pièces》中最出名樂章〈Toccata〉之彈奏技巧。首先,將先探討《Trois pièces》及其前身《Trois pastorales》之關係,再探討〈Toccata〉樂章之速度、踏瓣、力度、曲調抑揚及觸鍵技巧等詮釋要領,並列舉練習步驟及相關手部姿勢,具體說明彈奏技巧及如何避免不必要之不適或傷害,提供演奏及教學參考,盼能使演奏、教學者更進一步認識浦浪克及二十世紀法國鋼琴音樂。

  • 期刊

本創作短論的主旨是探討現今數位科技在當代影像創作上的實踐與發展,並以我個人實際在數位靜態影像與錄像動畫之實驗研究與想法經驗上提出一些看法,亦此簡略參照到與本文相關創作領域之國際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想法觀念與創作研究。我以一種介乎於 ‘數位虛幻’(digital fantasy),‘繪畫氛圍’(pictorial aura)與‘影像真實’(photographic reality)之間;一種虛擬噯昧的投映景象,及一種界於真與假之間的視覺關係和特殊虛構情境來比喻此文中所提及討論的作品之視覺特色。 本創作短論内容,顧及到數位創作上的一些過去觀念與現今議題;如同數位藝術的革命進展,整合式影像以及電腦運算/電子科技美學,虛擬工作室概念與創作者思維邏輯。依如上之討論,透過審視我的近期數位動靜態影像作品中所產生的 ‘不可思議之複合體’(uncanny hybrids)與‘虛幻疆界的視覺昇華’(sublime in illusionary worlds)之視知覺感,藉此探討個人在此創作研究上的實驗與方法。在個人數位影像創作經驗上,是經由生物複合體形態發展至虛擬曖昧之意像。這些影像作品之語彙是由具有造型性美學與神秘空間感的視覺涵義所構成,此觀念涉及參考到Cavell的自發性創作理念(automatism),兩極空間觀念學(figure-ground/two-space),Deleuze多元體空間論(any-space-whatever),及驚奇感與意境昇華(uncanny and sublime)等想法。此數位創作發展方向是受到中國虛實美學與當今西方超現實視覺藝術中獨特重要理論的影響;此創作發展是藉由新概念素描,中國書法、現代繪畫、攝影、數位影像以及實驗性錄像之間的多元跨領域運用與延伸。 除此之外,現今當代影像藝術家們也已使用數位化的巧妙處理與透過革新的科技過程與製作,去提升傳達個人在創作與作品上的想法與視角。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觀,是源自於他們持續在古典/當代繪畫,電腦生成圖像及攝影技術等之間共互通領域上的整合與探索。

  • 期刊

蕭邦為鋼琴與管弦樂所作的第二十二號行板與燦爛的大波羅耐舞曲,始於1831年蕭邦離開華沙以前,而完成於他定居於巴黎後的1834年,是當時所謂「燦爛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大波羅耐舞曲中管弦樂前奏與間奏,由於經常以鋼琴改編之版本被演奏,因此這首作品也被視為鋼琴獨奏曲。 有關蕭邦作品之研究大多集中於練習曲、敘事曲、詼諧曲、和奏鳴曲等,波羅耐舞曲作品二十二則一直缺乏完整之研究資料,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對此作品創作背景、風格特徵的深入研究,能提供教學或演奏之參考。研究內容除了包括前言與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核心將是第三章的樂曲分析,樂曲分析將先後以行板與大波羅耐舞曲的樂曲架構、和聲特徵、曲調與節奏特色分項討論,演奏或教學時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也將一併討論。最後一章將總結此研究之結果,整理構成此作品風格之各項特徵與詮釋之要點。

  • 期刊

二十世紀,物質文明的進步,可說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創舉。尤其科技的成就曾經使人們充滿希望,卻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毀使藝術家對舊有價值徹底失望、後現代風潮為「現代主義」劃上了句點。資訊網路帶給世人空前的便利,藝術家忙著和多樣化的數位媒體週旋、急著生吞硬嚥下不斷翻新的電腦軟體、積極地試圖和電子螢幕中的虛擬影像找尋心靈的溝通,當代藝術因而變得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英國藝評家「現代主義失敗了嗎」一書的作者Suzi Gablik,發表令人省思的文章,重新推崇具有藝術原則與明確目標的「現代主義」精神。國內保守主義學者更根據這些論點,追本溯源地找尋導致後現代主義種種亂象泛濫的主因是達達主義;達達成員之一的杜象,因此被劃上等號,而被視為是這種亂象的始作俑者。然而這種評斷實在有待商榷。本文目的在於,解析杜象「達達行為」背後精神的正面性,証明他雖然是「最達達」的人物,但當代藝術就算被認為因為「後現代」的主張而呈現亂象,也不應由杜象負責。而且,只要能掌握「杜象達達」的真義,我們就會發現,沒有必要為當今藝術多樣化的現象感到憂心。

  • 期刊

台灣過去的經濟蹟是架構在台灣人勤儉的習性,拼的是如何「降低成本(cost down)」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所謂代客加工(OEM)的生產型式。隨著台灣人消失中的勤儉美德,加上產業結構丕變與外移,降低成本固然重要,經由設計「提高價值(value up)」更重要,而轉型為代客設計(ODM)模式。最後,透過文化加值設計產業,自創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即自創品牌(OBM)的時代,正是目前我們努力的方向。未來的設計乃是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整合,以解決社會的問題,並重新形塑人類的生活形態。尤其是21世紀的數位科技世界,以「人性」為本,以「文化」為體的設計更加重要,也就是文化創意設計。本文旨在探討如何經由「文化」轉換為「創意」,加值產品「設計」,也就是「文化創意」如何「加值設計」。

  • 期刊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目標,係將珍貴的歷史文物作數位化典藏,以保存國家文化資產,建構公共資訊系統促使精緻文化能夠資訊化、普及化、大眾化與生活化,結合科技與人文,達到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目的。 「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顯示台灣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殷切,已經是全國的共識。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與產業的關係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錢投資的產業,而產品也可以透過文化的加值成為賺錢的產業。對產業而言,文化加值創造了產品價值的核心;對文化而言,產業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因此,如何透過傳統文化的解析,將其文化轉換成創意產品,正是「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目的。 「社區營造」從地方文化認同、地方文史資源、環境保育、生態保護、民俗藝術傳承,公共服務、增添社會福利服務內涵、提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等等項目,展現出民間活潑的生命力與真摯的本土關懷,給予台灣社會新的生機。 因此,本文整合數位典藏、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營造,並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合作,透過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數位典藏資料,深入社區了解地區文化特色,將北投的文化人物「故事化」,經由創意加值,使其變成文化創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