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1.100.60

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Journal of Chinese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中醫傷科醫學會,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史密斯氏骨折(Smith's fracture)和克雷氏骨折(Colles' fracture)同樣是屬於橈骨遠端的骨折,可以受傷機轉和骨折移位方向明白區分為屈曲型和伸直型,而臨床以後者較為多見。在清代《傷科匯纂》中,胡廷光就曾提到這兩種骨折,而予以歸納為不同的類型,因而有不同的整復手法。這是一位50歲的男性病患,左手腕部因車禍外傷罹患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合併掌側移位,病證屬史密斯氏骨折;當時在急診患者未能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建議,而於隔日來本院中醫部求診。我們採用中醫正骨手法予以徒手整復,矯正患部骨折的掌側移位後,局部外敷如意金黃散,然後用夾板外固定包紮,囑其每週回診換藥三次。經過一個月的療程,患者作X-光複查,骨折處對位維持良好,於是改用單側夾板外固定包紮。過第六週後,去除夾板外固定,予以薰洗治療,並鼓勵患者作手腕關節功能鍛鍊運動。前後歷經三個月的治療,患者手腕關節終於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和工作需求。現代醫學對於史密斯氏骨折的治療,大致可分為石膏外固定和外科內固定手術兩種處理方式,而中醫的治療方式則以正骨手法整復為主,然後輔以夾板外固定,配合中藥的外敷、薰洗和三期辨證用藥內服,加上適度的練功調養等綜合性的處理。整體而言,中醫療法雖屬保守,但從諸多巧妙之中,更可體會和現代醫學的理論基礎有異曲同功之妙。

  • 期刊

天然有機分子奈米化與直接穿皮吸收科技是天然有機物的創新科技製程,目前廣泛運用在中醫傷科穿皮止痛、中醫婦科行氣化瘀、中醫耳鼻喉炎通鼻開竅……等之介紹,以及將中醫抗老化之前瞻性,其特色在突破中醫製劑以往效果緩慢之瓶頸、係利用高等電學、高等物理學實證中醫「調和陰陽」的原理,達到平衡患部細胞膜電位差效果,是目前最尖端、最自然的止痛生化科技。

  • 期刊

骨性關節炎是由於關節軟骨的病變,連帶引起軟骨下骨、關節邊緣、滑液膜、和關節周圍結構相關變化的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炎。本病常引起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治療目標是減少疼痛不適和改善關節功能。 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症”範疇,運用傷科手法可以鬆解粘連,消腫止痛,並能增加關節周圍軟組織彈性,降低關節內壓力,改善微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之吸收,並加快損傷修復,因此對緩解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以及保持和改善關節功能有很大的幫助。

  • 期刊

中醫傷科數千年的傳承經驗,其學說療法每有申論,時代變遷,對傷的輕重原因亦各有不同,眾學說裡對療法多有精闢見解,但對後續之醫護尚欠妥切之範例,乃為美中不足。 更令中醫傷科倍感遺憾的是,健保對中醫骨折脫臼給付偏低,迫於成本及種種限制更或經驗不足部份診所不願又不敢承接診療責任,更因醫政官署限制診斷器械之使用,致令醫病雙方皆無法進一步了解傷病之梗概,最後骨折脫臼病患會被轉介至西醫收納,作開刀手術治療,此是中醫傷科的長痛。

  • 期刊

每個人一生中皆會有腰痛的經驗,病情輕微者,也許休息幾天即可痊癒,較嚴重者,配合吃藥、針灸、復健才能獲得改善。慢性腰痛不但造成整體生產力的下降,也造成龐大的醫療資源浪費,而腰椎整脊可說是目前治療腰痛最好的方式。

  • 期刊

論述中醫對傷口的治療的特色之一,即在於保持創面的濕潤環境。通過文獻探討煨膿長肉之概念、作用機制、及臨床運用規律。提示煨膿長肉在外用中藥促進傷口癒合過程中,是值得肯定的治療指導原則。

  • 期刊

反阿是穴取穴法又名肌肉起止點取穴法,是根據《內經》取穴法的基本原則,結合現代解剖學,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專門針對軟組織損傷的取穴法,其穴性及分佈規律均與阿是穴相反,對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均有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