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203.68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

臺灣復健醫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Thirty hemiplegics and 15normal pers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Measuring the recovery time of H reflex by dual stimulation technique to tibial nerve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xcitability of spinal motoneur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overy time of H reflex in normal persons and nonhemiplegic sides of hemiplegics was 57.0±27.3 msec and 57.3±21.4 msec respectively. The recovery time of hemiplegic sides was 37.5±12.8 msec and it was very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normal ones. The shortening of the recovery time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neurological recovery as well as the spasticity of the patients. These findings approved that with higher frequency of dual stimulation the recovery time of H reflex is an useful index in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spinal motoneuron excitability.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文修訂Luria-Nebraska Neuropsychological Battery中第一至五,九至十一等八個分測驗,經施測四十八名腦傷病患,並分析各項目之難度與項目和分測驗間之相關,兩次修訂,得到二OO個測驗項目及二十九個分測驗分數之平均和標準差,可作為日後使用此版本來評量腦傷病患認知能力狀況之常模。文末並提供未來應用與研究之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由於拉中、小提琴的特殊姿勢--以左下顎、左肩夾琴,以左姆指、左手持琴,在提琴手間引起不少的骨骼肌肉系統方面的問題,其中又以左邊為多。據文獻上記載的有:提琴手的頸部、提琴手的痙攣症、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滑膜炎及骨性關節炎等。本文擬對提琴手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問題做一調查,以了解症狀的發生與拉提琴之間的關係以及影響的肌肉群是否有其特殊性? 本文以聯合實驗管絃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師大及輔大音樂系以及師大附中初、高中音樂班和南門國中音樂班的主、副修中、小提琴手為對象。據估計,兩個樂團及四個學校的提琴手約160人左右,回收的問卷有72份,包括主修54人,副修18人。本文部以回收的問卷為依據並找出13位有症狀的人加以進一步的理學檢查,以研究症狀發生的部位及影響的肌肉。 症狀發生率在全部72人中為80.6%,在54位主修者中為83.3%。發生率的高低與年齡、幾歲開始學琴、每天練琴時數以及學琴的年數等因素無特別有意義的關係。約 30%受查者的症狀只在拉琴時出現;另12.5%的人可因拉琴而加劇原本部有的症狀;還有另外的12.5%人 ,在拉完琴後才會感到症狀的出現。約35%的受查者,其症狀在拉完琴後3小時內消失,有18.1%的人整天都感到不舒服。多數症狀以痛來表現(佔69%),部位則以左肩為最多(41.9%),而有54.2%的人以休息,停止練琴來減輕症狀。 由十三位接受理學檢查者中可發現,僧帽肌(trapeziu)、提肩岬肌(levator scapulae)以及後上鋸肌(serratus posterior superior)是較常受影響的肌肉。此外還發現二例具有功能性駝背者其症狀較為嚴重,一位有脊椎間韌帶扭傷及脊椎旁肌肉受傷問題,另一位有肋肩蟬症候群(Costoscapular syndrome)。 本調查所得的症狀發生率為80.6%比過去所發表的研究,如:Fry(大於50%),Hochberg(45%)及曾盛杰(50%)的報告為高,可能是因為症狀採取的標準不同。若將在調查中症狀於練琴完3小時內部消失的例數去除,則發生率降為45.8%,就與其它報告的數據非常接近。 受傷的肌肉群與拉琴的姿勢有密切關係。由解剖及肌肉動力學看,左邊借帽肌、提肩岬肌及右邊的借帽肌、後上鋸肌所承受的壓力較大,也較易受傷。此外,具有駝背傾向者,共肌肉負荷較大,症狀亦較厲害。 一般而言,症狀可以以改變煉琴方式(由持續的練改成間歇性的練習法),改變拉琴的技巧、改變習慣性的姿勢及藥物和物理治療來改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12種臨床評估方式和4種實驗室檢查方法,包括了一種新設計的關節壓疼度計,被用來對42位類風性關節炎患者作疾病活動性評估的比較研究。這些病人分別於6個月內,在其急性活動期及穩定期,作評估檢查,然後將不同疾病活動期所得之各項檢查結果的差異變化,作相關性分析比較。結果顯示疼痛關節總數、關節壓疼度計、指尖至遠端掌紋、功能砰分、C-反應蛋白及手握力6項,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力之較佳臨床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交叉性失語症是十分罕見的失語症病例。本文報告一位台灣籍,慣用右手的病人因左心房黏液瘤導致右側大腦基底核、顱葉、額葉及頂葉處發生腦梗塞。病人同時發生左半身麻痺及全面性失語症。經過一年的治療,病人語言在接受方面恢復良好,但表達方面至今仍呈流暢性亂語式,無法被聽懂。本文除報告該病患的臨症狀外,並與相關文獻作比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臨床上,碰到下背痛之病人,一般都會做straight-leg-raising test,當角度有受限時,通常將其歸咎于椎間盤之病變。但兩者間是否有絕對之關係?本報告研究了五個病例,加上國外之文獻收集,望期對此一問題,做進一步之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文法失用症是布洛克失語症病患言語中最主要的問題,患者常出現類似電報式的話語,很難有效地表達己意,與他人順利溝通。有關文法失用症之探討理論頗多,但迄今對臨床治療之報告仍少,本文主要即為探討國語的文法失用病患其言語特徵和治療策略。 研究個案為一車禍受傷已二年多的三十歲男性,其言語特徵為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型缺乏變化、不合乎文法規則,常出現語詞次序倒置、省略動詞和虛詞的現象。應用HELPSS(Helm-Esfabrooksl981)之理論配合國語的句法結構特徵為治療導向,經80次治療後由波士頓失語症測驗及言語樣本分析結果,顯示個案的語詞長度、句法結構與口語溝通能力皆有進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