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51.191

醫療品質雜誌/Journal of Healthcare Quality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遠距醫療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進程,也都不斷探討遠距醫療難以發展或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惟其影響不外乎受科技基礎建設、社會進步程度、醫療環境、政策、保險制度的差異、民眾需求與就醫習慣及文化背景等等之因素。2021年,美國健康照護促進協會(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發布一份有關遠距醫療發展建議的白皮書,提供一個高品質的虛擬照護模式,並擬定一個確保安全、公平、以人為本的遠距醫療架構,其中包含了六個要素:「可近性」、「隱私」、「診斷準確性」、「溝通」、「安全感」及「人因與系統設計」,並提出相關執行建議。在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已成為各國的新醫療常態,遠距醫療發展過程中,醫療照護體系和醫療服務提供者除維持照護品質外,更應重視虛擬照護獨特及潛在的意外與風險。期待透過本文的分享,可以讓醫療照護體系及單位重視並建立安全、公平、以人為本的遠距醫療制度。

  • 期刊

隨著科技導入及資訊化程度提升,遠距醫療已是多數國家醫療發展之趨勢,在全球疫情及法規放寬管制下更加速其擴展。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110年投入「偏遠地區遠距醫療建置計畫」(以下稱本計畫),藉由提供全國14個急重症轉診網絡適切的遠距醫療設施設備,增加遠距會診服務、優化區域聯防之轉診後送機制,期改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本文主要介紹由衛福部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稱醫策會)就本計畫四大策略(包含遠距會診、綠色通道、安全轉診及區域聯防)進行之實地輔導暨盤點作業,並分享專家委員對於醫療機構合作模式及執行困難點之建議內容,希冀更多醫療機構合作參與本計畫,針對偏遠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投入相關資源,共同提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之量能及品質與可近性。

  • 期刊

成大醫院急診部在2019年提出「特殊傷病患跳島策略」,縮短運送時間,透過連結院前救護和院後治療的方式,讓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初步評估和穩定生命跡象,並且安全轉送至醫學中心接受適切治療。自2020年起,已有55位生命徵象不穩定的重大傷病患透過此轉診模式由偏鄉地區轉診至成大,其中有43位存活離開急診並接受後續治療。2022年成大急診部與遠傳電信合作,推出2.0版本的跳島策略,透過5G科技導入智慧救護,包括視訊通訊、遠程監控、智慧救護車和智慧穿戴等,提高到院前的醫療品質和效率。期待已此模式當成一個"pilot study";讓5G通訊技術在未來的緊急醫療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造福更多的病人。

  • 期刊

隨著全國每萬人醫師數逐年上升,醫療資源仍集中於都會區域,偏遠地區緊急醫療資源仍相對不足。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通訊診療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之照護對象與模式,並在2021年正式將急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畫」給付範圍。遠距醫療在急重症病人照護已有實證應用,基於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系統建置經驗,結合醫療與資訊科技發展,建置急診遠距醫療會診系統。在面臨緊急醫療搶救,急診遠距醫療須具備好的工具進行資訊傳遞,包含友善操作介面、即時且重要的醫療資訊交換、紀錄留存及綠色通道團隊預先啟動,並可提供大量傷患迅速應變支援,縮短急重症病人醫療處置等待時間。急診遠距醫療會診系統之建置已開啟創新之急重症就醫模式,惟系統功能仍須透過滾動式修正及持續教育訓練,使醫護人員熟悉操作並列入常規系統使用,以作為偏遠地區醫院急診病人第二意見諮詢及轉診評估,降低病人不必要之轉診,提升病人醫療品質。

  • 期刊

Covid-19 Pandemic三年多來,臺灣至今有超過1000萬人確診,及1萬多人不幸逝世!隨著病毒的突變,和防疫政策的調整,民眾、醫界乃至臺灣社會都接受著不同的考驗和試煉。尤其是2022年的Omicrone亞型變異株,在半年多有超過1000萬民眾的大規模感染。然而臺灣的社會並沒有人心浮動,遑論社會動亂;經濟發展如常,GDP依舊上升。這除了臺灣人民優異的健康素質,堅靭的醫界體系功不可沒!大醫院在原本急、重、難、罕的醫療照顧之外,更負責COVID重症病患的收治;基層醫療也不遑多讓,除了持續提供一般疾病、慢性病照護、疫苗接種之外,更承擔輕症確診者的遠距判讀、遠距診療及遠距居家照顧;醫院、診所分工合作,充分展現了分級醫療的價值,共同守護了臺灣人民的健康,也成為全球的典範。

  • 期刊

3年多來,由於COVID-19疫情肆虐臺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衛生福利部和全國醫療院所合作,提供輕症的確診個案居家照護,在COVID-19疫情期間,鬆綁通訊診療運用的法令限縮,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通訊診療的大量運用。第一線診所的醫療護理人員應用LINE App資訊工具,和確診個案及家屬建立通訊診療,達到「以社區為基礎分級分流防疫模式」。以臺北市為例,雖然是首善之區,也在這一次疫情中,醫療防疫提供者、地方衛生行政單位、確診市民等,共同學習資訊工具的應用,以視訊診療的方式,從而保存臺灣的醫療量能,守護國民健康,更為臺灣奠定發展視訊診療的重要基礎。

  • 期刊

目的:「提升用藥整合」列為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之一,隨著進入高齡社會併多重慢性病,顯見整合用藥之重要性。材料與方法:實施對象為居家老年人,本專案期間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統計2020年1月至3月居家老年人用藥整合率僅11.8%,分析用藥整合不良原因:缺乏用藥整合指導工具、沒有窗口諮詢、缺乏居家用藥整合流程、住院期間無法得知用藥整合訊息,予介入策略:一、制定用藥整合宣導影片及衛教單張;二、提供地段專責護理師聯繫名片;三、建置用藥整合作業標準;四、制定用藥整合查檢表;五、辦理單位出院準備專責教育訓練。結果:經專案實施後,居家老年人用藥整合率由11.8%提升至84.6%,目標達成率151%。結論:專案持續執行策略6個月,效果維持期仍有82.3%。

  • 期刊

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是將多種核心能力整合成專業任務,可應用於醫療職場教學訓練,以信賴等級作為能力進展依據,供臨床工作授權參考。此專案針對接受衛福部二年期營養師訓練課程之新進營養師,建置教學醫院新進營養師EPAs。來自全國教學醫院臨床營養及營養學專家,以名義團體法進行共識及投票,建置七項EPA任務及其對應核心能力架構。EPAs任務為「住院病人常見疾病營養照護」、「門診病人常見慢性疾病營養照護」、「重症單位營養照護」、「醫院膳食盤餐督餐作業」、「盤餐膳食設計與食材成本管理」、「疾病飲食營養團體衛教」及「住宿型長照機構個案營養照護」。EPAs建立可將能力進展轉化為臨床營養工作授權,促進營養醫療照護品質提升。

  • 期刊

近年來衛生福利部倡議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各醫療院所亦開始思索如何投入此運動。明智選擇是為了壓制低效益醫療對病人安全的傷害及醫療成本的損耗,在2012年由美國內科醫學會基金會開始倡議的新觀念,之後國際間相繼響應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活動透過各學會提出其領域最常見的5到10項過度診斷或過度治療的項目,彙整後形成一個建議清單,讓醫療人員及民眾得知哪些處置為低效益醫療,以便揚棄或減少使用。要正確執行明智選擇可透過限制、減量、和溝通三種方法來達成。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很多時候是協助溝通來達成明智選擇的手段之一。本文除了闡述了明智選擇的內涵、源起及執行方式,也說明了它和SDM的差異,希望對讀者認識及實踐明智選擇有所幫助。

  • 期刊

醫療機構對於病人安全文化的關注以及韌性/復原力的推動興趣穩步增長,2014年新版安全態度調查量表(簡稱新版量表)自原來的六構面擴增到八個構面,近年來此項調查每年收集全國超過11萬多名醫療作業人員的回覆,這是一項極為有用的資料。然而,新版量表的運用卻出現直接以「復原力」取代新構面「情緒耗竭」的迷思,且很多的應用是以相關性的分析為主,無法將分析結果帶入實際操作面使用。本文的目的即是引述多方專家論述與研究發現,釐清復原力/韌性、情緒耗竭、病安風氣、與韌性推動之間的關係,以導正此種迷思,並提出未來運用新版量表推動韌性的構想建議,以提升該調查的附加價值,協助醫院有效促進醫療機構韌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