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88.16

中華印刷科技年報/Journal of CAGST

社團法人中華印刷科技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84
0.08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傳播 7
藝術 14
綜合 36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水披覆轉印(Aqua-graphic Transfer)技術能在不規則物體表面印刷出極佳的質感與效果,許多產品外殼在經過3D立體水披覆轉印彩裝後防水、不褪色,達到保護、美化、宣傳的功能,產品整體質感提高,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目前的趨勢越趨傾向開發個性化市場,數位印刷不需製版、節省製程成本、圖文影像精細又能創造個性化塗裝效果,因此,本研究欲以數位印刷結合水披覆轉印塗裝技術,分別探討以數位印刷的180 lpi印製PVA薄膜與銅版紙,其滿版濃度、階調擴增、印刷對比與疊印能力等特性,以及不同的活化時間水披覆轉印至被印材料ABS上,其色彩品質特性,透過量化的實驗量測與綜合分析,從實驗中得出: 一、銅版紙的滿版濃度、階調擴增、印刷對比與疊印能力特性之平均值,皆高於PVA膜,尤其在滿版濃度與印刷對比的特性上出現顯著差異;顯示以數位印刷結合水披覆轉印,數位印刷機的預設值必須依據PVA水溶性轉印薄膜的特性做調整。 二、轉印時活化30秒的樣張,其滿版濃度值高於活化20秒的樣張,Y與M滿版濃度值更達到顯著差異;表示以數位印刷精細品質印製而成的PVA膜,其濃度特性仍然受到轉印階段活化時間的長短而有差異。 數位印刷水披覆轉印薄膜仍屬於試驗階段,後續可依PVA膜特性調節數位印刷設定值與延長活化時間,產生專屬數位印刷水披覆轉寫薄膜的活化時間域曲線,以穩定此製程、建立水披覆轉印個性化塗裝服務流程、提升數位印刷與水披覆轉寫印刷技術之應用範圍。

  • 期刊

數位印刷發展漸趨白熱化,噴墨列印在全球也具備有一定之市場,印表機也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必備商品之一,本研究主要是以國際標準化組織為一般型及事務型印表機所訂定之標準-ISO13660為依據,進行數位印刷噴墨輸出之品質檢測,瞭解其影像品質表現之差異性。研究顯示解析度越高之輸出圖像,在眾多檢測項目中的表現都較為優異,但在色塊粒狀度的部分卻不盡然,在亮部調及暗部調部分1200 dpi可能因為噴墨量及印表機干擾變數所影響,造成粒狀度程度明顯,而在線條部分所有的輸出的品質中以300 dpi總體表現較差。

  • 期刊

當寬頻網路的普及、資訊網路技術快速發展,臺灣網路書店的整體架構目前也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其次數位印刷生產機制(POD)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這個數位印刷生產機制流程亦可稱爲隨需列印商務或POD(Print On Demand)。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網路書店的興起之下,使得人們的購書習慣已經受到了莫大影響,消費者已開始接受使用虛擬的網路書店來購書,因此包括出版社、總經銷商、實體書店等傳統通路成員,本身都已架設自家的網路書店來整合並加強原有通路的功能;數位印刷生產機制(POD)的多元化,也帶動了出版市場的新商機,而結合網路書店的出版形式就是其中一項主要的新商業發展模式。因此,在本研究中將探討大專用書及專業工具書的出版社要如何結合數位印刷生產機制(POD)與網路書店的經營模式,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書店中以低成本、零庫存、低風險的優勢脫穎而出,進而讓更多專業性、學術性、知識性、具閱讀教育價值的小眾教材也能順利出版,奠定市場發展的基礎。

  • 期刊

隨著全球仿冒案件的激增,防偽技術也正以每年30%的成長率持續成長當中,數位浮水印技術以其能達成防止非經授權的印刷複製又不需耗費巨額成本特點成為防偽技術新寵,然相關研究中,皆尚未針對數位浮水印實際應用於正快速蓬勃成長之數位印刷領域的品質進行探討。 本研究係應用數位過網原理,以數位隱藏圖像訊息技術設計製作具有雙重色版加密之數位浮水印影像,並瞭解柱狀透鏡陣列板之最佳透鏡數、數位印刷機加密檔案的最佳網點線數範圍、加密圖像與原圖像之色彩差異程度,及其經掃描設備及複印設備後,是否能保留版權宣告之功能。研究採實驗研究法,針對數位印刷機印刷之網點線數、柱狀透鏡陣列板上之透鏡數及雙重色版加密角度之組合,進行最佳化加密條件之選定、正式實驗圖片加密、數位印刷、色彩差異量測之驗證、掃描及彩色複印複製浮水印之強韌性檢驗等研究過程,以獲致結論。 實驗結果顯示,以HP Indigo Press 5000數位印刷機印製的加密數位浮水印圖像確實可達到加密防偽及達到版權宣告目的,其柱狀透鏡陣列板之最佳加密透鏡數大約在100 lpi~150 lpi之間,以175線印刷網點線數、C15°+M75°之加密網點角度製作之加密圖像經數位印刷後之效果最佳。色彩差異分析部份,加密對原稿顏色加深10%-25%不等,若於加密前將濃度曲線下修可減少加密圖像與原稿圖像的色彩差異。浮水印強韌性之驗證部份,以EPSON Stylus Pro 9800輸出掃描之加密圖像,124.8 lpi以下之加密圖像可被成功解密;而彩色複印部分,以Xerox Docucolor 1290彩色複印,僅101 lpi可被成功解密,若以Xerox Document Centre C250彩色複印,最高可解密至141 lpi,顯示當複印設備解析度及網點複製能力足夠時,可以成功以柱狀透鏡陣列板還原加密之訊息。

  • 期刊

印刷產業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印刷設備與各種印刷流程軟體技術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數位印刷挾著印刷無需製版之優勢,可用以發展按需印刷POD (Print On Demand)以及可變資料印刷VDP(Variable-Data Printing),此外由於近年來部份印刷品已走向多樣化、精緻化、少量及交件時間縮短之發展趨勢,數位印刷因而逐漸受到印刷產業的重視,其中可變資料印刷由於具有個性化與客製化應用特性,因此更具有相當不錯的發展潛力,因此本研究期望從產業界的角度出發,借由深度訪談國內數位印刷業者的方式,探討可變資料印刷發展現況與其所面臨之困境,另一方面透過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國外可變資料印刷發展成功要素為何,並與國內發展情形做一交叉分析,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給國內數位印刷業者,未來在發展可變資料印刷應用上一套經營策略之建議。

  • 期刊

在個性化商品的趨勢下,需求越來越大,過去平面商品鮮少3D立體個性化商品,近年來廠商宣稱3D立體印刷的呈現上已經能藉著軟體的開發,在3D立體印刷的技術上已經能朝個性化的創意設計去實行。本研究將探討,在利用業者已開發的軟體加上影像繪圖軟體的使用,讓我們不用透過印刷廠進行大量印刷,而自行使用噴墨印表機就能進行立體印刷的輸出。不同等級的印表機因影像解像力不同,會導致印刷成品有所差異,在相同條件下加上光柵,再利用視覺檢驗不同等級噴墨印表機,來辨識3D印刷品的差異。 本研究圖檔使用3D立體光柵軟體後,藉由EPSON提供噴墨印表機作實驗,並針對「立體感」、「色彩鮮豔度」、「清晰度」、「整體感覺」四變相作調查,經由Z檢定、變異係數完成統計,並得以下結論:1、使用噴墨印表機可以做出個性化3D立體印刷品,而3D立體印刷品確實可以提高印刷品的附加價值。2、不同等級噴墨印表機輸出之光柵成品不足以影響其立體感與清晰度,且因色彩表現能力和噴頭數量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其色彩鮮豔度及整體感覺。3、光面相片紙所呈現的鮮豔感較霧面來的佳,但貼上光柵片後,原本相片紙的紙張特性會被模糊,故兩種貼上光柵後的相片紙視覺效果並不明顯。 從個性化角度來看,可結合明星商品或創新設計提升個性化商品的附加價值。如果要在立體印刷中做出變圖效果與防偽功用,那色彩鮮豔度就不用那麼強調,相對在清晰度與立體感呈現就比較要求。然而,光柵防偽的技術也能保障創作者的智慧財產,對於從事平面設計工作者而言,是一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指標,這也是在本研究的基礎上,值得進行後續深入探討的工作方向。

  • 期刊

近年來政府一直進行各單位的數位典藏計劃,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而在數位典藏計劃中各單位由於前人的經驗,大都以Epson輸出為收藏樣本,作為日後印刷或各用途之依據。這當然是由於Epson一直標榜其材料是百年不退色及抗光防水油墨的關係,另外Epson的品質是無容置疑的,八色噴墨的色彩豐富,比一般印刷還鮮艷,相對的價格也較昂貴。一才的原廠紙及原裝墨水就要100-130元,對很多第一線的工作者來說,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如果市面上有其他可以替代的產品,又有非常好的品質的話,對第一線的工作者來說自然是利多的消息。以目前的情況,HP及全錄等分別發展數位印刷,而且品質漸有進步,HP Indigo Press 5000、Xerox DocuColor 8000,印刷品質亦是非常銳利與鮮艷。本研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日本時代臺灣地圖」數位典藏計畫案已通過審查之數位檔案及輸出品為例,採實驗法,使用(X-Rite spectrodensitometer)反射式分光濃度計量測IT8.7/3彩色導表的L(上标 *)a(上标 *)b(上标 *)值與ISO12647-2之印刷標準值作比較,測驗數位印刷的色彩是否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並以數位印刷輸出解析度量表,來比較其視覺解析度。

  • 期刊

數位典藏是將有價值與具代表性的文化資源,以數位化的資料型態加以保存與維護。為避免珍貴的文物遭自然性或非自然性破壞,將文物影像以數位化形式儲存,是讓文化財產永久保存的好方法。數位典藏中舉凡不適合影像掃描的典藏品,如動物、植物、礦物、考古、金石拓片、銅玉、陶瓷等器物,以及珍藏、書法、繪畫、善本古籍等,皆須由相機拍攝獲取影像,利用數位化的方式保存。在影像拍攝的過程中,攝影人員必須操控攝影器材與控制光源,以完成拍攝的動作。拍攝影像的成敗,在於攝影人員能否靈活使用拍攝的光源及正確的使用拍攝器材。典藏文物的拍攝除了需注重攝影技術外,也必須對典藏文物拍攝角度予以詮釋。另外,考量典藏文物數位化之後,影像的呈現及往後加值運用的可能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本文藉由實驗操作的方式,透過比較光源控制和相機的操作,從實驗中找出對數位典藏品較佳的拍攝方法及光源控制。從二項實驗的方式,包含探討平面非油畫類典藏文物及立體文物典藏文物,藉由拍攝實驗的方式,以找出精進數位典藏之影像品質最佳的方式。

  • 期刊

「展覽」是創作者藉由公開的方式來陳列、展示自己的創作,舉辦展覽對創作者而言不僅是個人創作成果的具體呈現,也是與他人交換訊息、獲得回饋的一種方法。 每個攝影展都是創作者作品的具體呈現,每部藝術品都蘊藏潛力,其中可能包含偉大傑出的作品,因此攝影展覽具有值得保存的價值,但實體展覽受限於場地限制,只能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展出,為了典藏攝影展覽,讓後續的人都有機會欣賞,通常最常採用的方法是出版攝影展的紙本攝影集。 過去攝影作品以銀鹽相紙為主要典藏方式,而攝影展的紙本攝影集的出版量由於受限於經費和市場規模,發行數量普遍在一千本以下,隨著時間日久,紙本攝影集由於數量有限,注定消失在書店書架上,少數圖書館典藏或個人收藏的攝影集也可能發生遺失、剝損等情形,紙本攝影集受限於發行數量和保存地點,讓許多優秀攝影展的場景只能留在老一輩人的腦海裡。 數位資料擁有無限複製的特性,除存放於硬碟,更可燒成光碟收藏,而網站內容可藉由開放下載,讓瀏覽者自由下載檔案至個人電腦中觀看,數位影像資料具有不限次數複製、不限一時一地的傳播特性,因此利用數位科技來典藏攝影展必然成為未來趨勢。 透過數位典藏攝影展,期望能在網路空間中建立一個屬於影像創作者的園地,彼此觀摩學習,同時也是優良的攝影教育網站,幫助攝影初學者瞭解攝影的創作觀念,進而提昇台灣的視覺文化。

  • 期刊

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Internet)崛起,許多的藝術創作都在網路上供人欣賞,也有越來越多的網路使用者漸漸的依賴網路,查詢資料、收集圖檔,與人分享。創造了許多網際網路上的新商機。早期的藝術創作如果要欣賞的話,不是要去書店買作品集不然就是去看展覽,而現在電腦的應用改變了藝術家們創作的表現方式,因此在網路上就變成了大家的展覽好地方。從一九八零年代至一九九零年代,電腦科技發展迅速,以成為多媒體時代,一九九零年之後,電腦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數位藝術創作工具,近幾年開始,部落格的產生使許許多多創作者紛紛冒出頭來,以部落格把自己抒發壓力的塗鴉放至網路供大家分享,造成一股風潮。由此可知網路的力量是很令人佩服,也使藝術創作和電腦進至一個新的紀元。而網路上圖片的分享就成了容易下載的地方,但卻有著作權的問題。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在探討網路圖像的數入的價值性,研究方法利用網路的便利性,設立一個無版權概念的創作圖像交流網站。使用的狀況會產生一個數據,進而得知輸入價值是否存在在現今數位有版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