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12.20

臺南大學體育學報/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台南大學體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運動是個性別分明的場域,不管從運動發展的歷史脈絡,或是運動文化的事實痕跡,男性相對於女性往往占據更多優勢,加上運動本質的特殊性,以及體制相對的保守性,更深化了性別化的存在。本研究將從不同的角度與立場,採以男性/男性氣概的研究理路,即以建構論作為知識論基礎,來思索如何改變運動性別化的權力關係。在既存運動性別的權力分析上,分別從權力來源、表徵、主因及手段,來彰顯運動體制所呈現出權力不平等事實,進一步思索男性/男性氣概研究的理路,提出性別關係是種流動的權力關係、身體是權力規訓與反抗的主體、男性權力是社會所建構及再建構,以及社會因素與男性權力交互影響,四點可改變權力關係的可行理念。

  • 期刊

在面對現今教師/教練存在的兩難處境,採用相關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來檢視此一議題,將此種特殊角色置放在社會系統中,從社會結構、身分及角色概念來加以探究,提供思索教師/教練可能出路之理論觀點,實有其必要。故本文旨在從社會結構觀點出發,採理論分析法,透過理論的視角來解析教師/教練雙重角色的成因。經分析後發現,教師處在學校系統結構中,此系統依其現存結構的運作方式,鋪陳著一條讓教師兼任教練成為阻力最小、同時是附加價值最大的路,促使教師選擇。教師依其後天努力取得此一成就身分,但在結構的運作模式中被指派擔任或/和個人自願接任下,外掛了教練身分,並依著此種身分所形成的期望,來踐行其教師/教練的雙重角色。在兩種角色踐行目標不同的情形下,教師/教練就在「教育目的/競賽勝利」、「課業學習/技術操練」和「個人志向/組織榮耀」之間游移不定。然而,僅從社會結構觀點視角來解析教師/教練雙重角色的形成,有其局限性,應再從能動(agency)的視角進行審視,以補其不足。

  • 期刊

自從1947年至今,臺南市發展橄欖球運動已近六十餘年,是臺灣橄欖球運動發展重鎮之一。本文使用歷史研究法蒐集1947年至2010年期間有關臺南市橄欖球運動發展起源以及臺南市橄欖球隊在國內賽事成績表現之文獻,透過分析、驗證、歸納的程序,呈現橄欖球運動在臺南市的發展起源與推廣成效。研究結果如下:一、發源期(1947年~1957年):黃茂卿先生和臺南市太平境教會的教友們自行縫製橄欖球,號召各運動領域選手成立臺南市橄欖球隊,林全祿、翁海棠兩位地方仕紳陸續擔任臺南市橄欖球協會之會長,整合發展經費與相關資源。二、興盛期(1958年~1998年):臺南市橄球隊在第區運會締造了十六連霸紀錄,主要因素在於黃嘉祥主委與蘇南成市長投入政商資源、建構基層球隊,提升團隊戰力。三、衰退期(1999年~2010年):本時期出現參賽選手就學和就業問題兩項警訊。臺南市橄球隊目前未曾在全國運動會賽事中獲得冠軍,臺南市橄欖球運動呈現發展衰退之現象。

  • 期刊

本研究以運動贊助之活化策略來探討其應用與發展,目的希望透過運動贊助之方式瞭解如何運用活化策略來創造品牌價值,以提供企業進行運動贊助之方向與參考。企業贊助運動的過程中必須運用運動行銷原則加以包裝,使運動贊助衍生更多的行銷手法形成活化策略,經文獻探討分析後將現今趨勢之活化策略分為:結合綜觀以善用活化策略;與消費者互動來創造議題;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本研究亦說明不同運動主體與類型的運動贊助,回顧企業進行贊助活動的各項活化策略之實務應用。是故,如何選擇真正適合企業屬性的活化策略,並運用不同屬性的行銷方法與策略來吸引各階層的消費族群,顯然活化策略應用已在運動贊助中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與商機,期待企業與運動組織能提供更多元的策略與模式,使贊助效益達到雙贏的局面。

  • 期刊

本研究旨在以籃球攻守紀錄探討球隊勝負之關鍵及特性,以參加九十九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生組第一級之台灣藝術大學男籃隊及其對戰球隊為研究對象,分組預賽共七場次之攻守記錄數據為研究範圍,探討台藝大男籃隊及其對戰球隊之攻守技術表現的情形及勝負場次之攻守技術表現的差異,並透過主成分分析探討台藝大男籃隊整體之特色。研究顯示,平均而言攻守表現上,對戰雙方在攻守數據上的差異並不顯著,而在台藝大的落敗比賽中,兩分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得分、防守籃板等項目都低於對手,並透過主成分分析,解析出四個主成分:第一個主成分包含三分球得分、三分球命中率及搶截;第二個主成分分別為二分球得分、二分球命中率、得分、進攻籃板(負相關)及助攻;第三個主成分包含罰球命中率(負相關)、阻攻(負相關)、犯規及失誤;罰球得分及防守籃板組成了第四個主成分,此一分析可作為球隊之攻守內容判斷依據。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球隊應針對本身之弱點加強訓練,有助於在未來比賽中能夠在戰力上有所提昇。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以準實驗設計的方法,探討身材外型組、運動功能組和控制組,大學女生在社會體型焦慮與運動行為,是否會經由體育教師以不同教學指導語的介入,而產生實驗介入前後的變化,與身材外型組、運動功能組和控制組在實驗介入後,在不同組別之間是否有差異性的存在。以中部某科技大學118位有氧舞蹈分項選課的大學女生為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為18.92±1.20歲。研究工具為社會體型焦慮量表與休閒運動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卡方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身材外型組、運動功能組與控制組,在經由不同教學指導語的介入後,在前測與後測的結果並沒有差異性存在。三個實驗組別在不同教學指導語課程介入後,結果也並沒有發現身材外型組、運動功能組與控制組間,有組間差異性存在。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際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大專公開組桌球運動員脈絡內在動機、全面性內在動機間的關係。本研究受測者為國內大專公開組桌球運動員共211人(男117人,女94人),研究中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考驗,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可顯著預測大專公開組桌球運動員的脈絡內在動機及全面性內在動機,同時,脈絡內在動機可顯著預測全面性內在動機,全面性內在動機也可顯著預測脈絡內在動機。上述結果支持本研究所提出之假設及先前的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者所提出的論點。

  • 期刊

休閒潛水是目前大學體育運動技能新興項目之一,學生若能藉由實驗室的實驗,瞭解其在水中的生理變化,如心跳速率、心輸出量以及血壓的變化,則有助於其在水中維持生理機能的恆定如體溫。本實驗藉由心電圖的計算,測出受試者在不同的身體姿勢;平躺、坐立、站立、坐立於腳踏車上以及在腳踏車上運動。由實驗數據顯示,受試者在平躺時,其心輸出量最少心跳速率最小;坐立姿勢,心輸出量逐漸增加,心跳速率也相對地升高;在站立的姿勢,心輸出量也比坐立姿勢時要來的高,而其心跳速率也是如此;坐在腳踏車上的情形與站立的結相似;當受試者在腳踏車上運動時,心輸出量及心速率跳達到最高值。當受試者在水中時,無論是做浮潛或者是水肺潛水時,最好採取俯臥的姿勢,因為在俯臥時其心輸出量最少,心跳速率也相對最小,則流到四肢的血液也相對減少,所以身體內的熱量散失也減少,身體內的溫度也因此得以保持恆定,碓保發生潛水失溫的風險。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瞭解並探討大學生生活型態之現況,並以性別、學制、年級、學院、住宿情形、參與社團、每週運動次數為背景變項,來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龍華科技大學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學生為母群體,以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問卷885份;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之結果為:一、學生生活型態以人際支持構面因素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適當營養、運動行為、健康責任構面,而在健康責任、運動行為構面題項平均得分在中間值3以下,顯示大學生之生活型態在健康行為之養成與從事規律之運動仍有改善之空間;二、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活型態在性別、學制、年級、學院、住宿情形、參與社團、運動次數等變項皆達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