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學校運動會的神聖性探究」為題,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首先從個人與社會方面,確立「神聖性」能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靈性需求、賦與世俗世界精神內涵,而免於庸俗化的危機,以及團結群體成員的向心力等正面價值與功能;其次,證成學校運動會統攝教育、運動與節慶的神聖元素,正視運動會的神聖性,能喚醒與會人員精神自律,發展出共有情感與群體認同的凝聚力,實現人文教化與文化薪傳的理想。 運動會是學校年度的重要盛會,也是許多人對學校教育的共同回憶,通過「寓教於樂」的身體活動,讓學校運動會回歸神聖的價值體系,來顯揚深度的人文精神與價值,這是教育人員的職責與努力的方向。
哲學討論中的多樣性有兩種,一種是屬於數量的多樣性(multiple),此乃涉及「一多問題」(one-many problem)中的「多」,是以抽象和空間想像的傳統理念哲學;而另一種則是屬於性質的多樣性(multiplicity),是差異與綿延的哲學思維,柏格森認為這兩種多樣性存在著生與死的差異。本文由柏格森的「強度」意義著手,由此切入柏格森的「意識」及「綿延」的哲學核心,根據此一理解,討論了兩種時間和兩種多樣性,同時將此成果作為提供運動與身體領域再反省的材料,讓從事運動者重新思索多樣性概念對運動哲學的啟示與意義。
本文分析作為一種情緒類型的快樂,以及快樂的種類,並透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分析快樂相關字、詞與成語中的快樂現象,發現近代西方心理學自提倡正向心理學研究之後,在實證研究上對於快樂是從主觀幸福感演變到真實的快樂,雖然在快樂的相關理論上更進一步,不過對照佛學修行所追求的真樂境界,真實的快樂理論並無法涵蓋甚受儒釋道哲學影響的華人心理。近年來,透過對僧侶的腦波研究,則確認快樂有比心理學理論更為複雜的樣貌,在運動與快樂的關係上,本文經由自編多元快樂量表針對565位不同年齡的受測者進行施測,在項目分析時發現,從事激烈的運動與整個量表相關過低,以致於無法通過一般項目分析的標準;但從事動態的休閒活動卻與整體量表相關達一定水準,對照該量表所得到的因素,可以初步瞭解運動對人的酬賞,與人們生命中的快樂經驗並不相同,本文稱運動所帶來的愉悅經驗為運動快感。
臺灣奧林匹克活動的推展長期以來一直飽受到政治環境轉變的干擾及產生衝突情形。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臺灣奧林匹克學院的創始人湯銘新教授(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前秘書長)提到:「臺灣的奧林匹克活動發展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本文旨在澄清臺灣奧林匹克活動目前的發展情況,並且去發掘影響臺灣奧林匹克活動推動的正向(促進)及負向(阻礙)因素。所採取的方法為文獻分析及訪談法,並藉用近代著名波蘭學者Krawczyk從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來分析衍生出以下影響臺灣奧林匹克活動發展的主要四個構成因素:首要因素為,臺灣代表隊選手參加奧運會的情況;第二,臺灣在2009年所舉辦的兩項大型國際運動賽會(2009高雄世運及臺北聽奧);第三,奧林匹克活動在臺灣體育運動組織系統中的定位;第四,儒家主義理想與奧林匹克主義之間的聯結關係。經本研究探討上面幾項要素後所產生的歸納結果為兩項正向促進因素(儒家教育理想與奧林匹克主義相容之處,及臺灣正在轉變中的運動環境)與三項負向阻礙因素(中華奧會組織運作權力的式微、臺灣體育運動界領導人物與政治權力的聯結關係,以及兩岸政治的微妙緊張關係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