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44.222.131.239

運動文化研究/Sport Studies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179
0.179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體育 22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儘管「身體」目前是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門主題,舞蹈哲學仍舊方興未艾。舞蹈這種活生生的矛盾組合可提供給哲學家一個獨特的場合重新思維主體與對象之間、藝術家與作品之間、心靈與身體之間的諸種關係,並克服西方哲學的傳統二元論。實際上,由於對身體的理解仍舊模擬兩可,古典哲學似乎未能掌握到概念關鍵來理解舞蹈現象。從柏拉圖、笛卡爾到胡塞爾,人類主體性與人格同一性的界定是奠基於智性的與理性的特徵。舞蹈分析能夠有機會在人類學、美學、存有學層面上提出一種對身體新的概念化作用。首先,要分析的是,現代舞蹈的出現以及女性主義的興起彼此間歷史與結構的關聯。其次,舞蹈身體的構成有所理解,將發展出此理解的各種含意。最後,基於身體的重新界定而產生的舞蹈藝術實踐,也有其哲學後果可以被提出。

  • Journals

本文透過實踐與理論並行的方式,探討街舞舞者紛雜風格樣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舞者的風格樣態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各類型間具有層次的關係,自舞者至社會依序為自我風格、舞蹈風格與消費風格三層。層次間是動態且模糊的界線,層與層間相互影響。透過風格的知識論探討,可以發現社會學中有關風格的論述大多強調團體性、具明確指標的風格類型,對照風格的層次,屬於層次中較外層的部分,但布爾迪厄的實踐理論將個體能動性融入,強調兩極間的動態和關係,遂彌補了個體能動與結構制約、生物性與文化性間的兩極斷裂,使街舞舞者的風格層次在實踐理論的探討下得以更深入分析。

  • Journals

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武術文化仍是以農村為主的身體文化。1949年以後,武術文化被運動化成為現代性競技武術,不過仍侷限於國家/省的體育隊或公立體育學校/業餘學校等等國家相關體育機關,長久沒有普及至民間。80年代以後,競技武術開始普及至民間,此過程中,做出最大貢獻即是武術學校。武術學校是中國政府自1982年起正式許可的一種私立體育學校,訓練競技武術同時學習文化課,畢業生能得到初等/中等學歷。2000年以後,大城市內的校數更是迅速增加,其中多數學生來自地處偏遠的農村。可以說城市中的武術學校藉由近代教育制度再次聯繫武術文化與農民階層。本研究針對重慶市的武術學校、體育學校、普通學校與藝術學校發放問卷調查,研究農村出生者與武術文化的現代性聯繫與其生產過程,進而闡明現代中國城市的武術文化再生產方式。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武術學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有以下三點原因:農村的義務教育問題、農民工家庭在大城市的住房/養育子女問題,以及農民工在城市裡受到社會排除的問題。這些問題追根究柢則源於戶口制度所造成的差距。當遭遇此類問題時,部分農村父母會讓孩子轉學武術學校,這也形成農民/農民工層與競技武術的聯繫與城市武術文化再生產。

  • Journals

從神話到歷史的交疊迄今,「運動英雄(sport hero)」一直是所有運動員的集體之夢。本文從運動員冠以「英雄」之名的意蘊加以分析,異於主流的媒體論述,採取神話學(Mythology)的研究路徑,探究形塑「運動英雄」的三個要素:即1.內容(contents)──宗教與戰爭;2.形式(forms)──展演模式與運動歷程;3.主體(subjects)──空間、時間與數目的神話意識。再者,對應於上述的神格化(mythicize)詮釋,提出神話內容的淡薄、神話形式的變異、神話意識的轉向,以及「解神話(demythologize)」的透視等,作為說明「運動英雄」的消逝根基,進而獲得實踐「英雄之旅」的哲學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