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對手被許多國家的奧委會納為重點奧運價值之一,但在國際賽場上,運動競技往往意味著選手間的激烈競爭與敵對。但同時也會出現在賽後對雙方的努力付出而相互讚賞的情況。本研究因此聚焦於選手間產生相互尊重的意識與態度的背景與條件。在研究安排上,首先以康德針對尊敬的定義來進行討論,基於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則,再連結至競技場上,可以發現選手間的尊重會發生在持續的公平競爭與卓越的表現時,前者的產生在於倫理、道德上的服從,後者則是對於超群極致表現的尊重。尊重是情感感受,但並非如悲傷、憤怒等情感是由外部的刺激而被動觸發,而是建構在道德判準上,且由理智與感官所共築而生。這些追求公平與卓越的努力超乎原本的預期所產生的尊重,康德將之譽為崇高感,並且是源自於主觀的道德理性洞察。運動競技世界的崇高感,得以連接起感官與知性世界,進而接近想像的界限。當運動員有足夠的文化成熟度,能夠將個人在感官世界的好惡傾向放入括號存而不論時,例如拋開勝敗,則會有尊重情感的可能性。
人的一生如果像是鮭魚返鄉,用盡畢生的精力只為了回到原生地,產下鮭魚卵並結束生命,這樣的力爭上游,在外人看來似乎不智,但如果這是鮭魚的生命遊戲,那麼,遊戲所追求的價值,恐怕也只有身處其中的鮭魚能理解。對於布爾迪厄的社會論述,同樣揭示社會人對於力爭上游的一種無意識的權力追求,社會位階的差異成為社會人共同的遊戲價值,或許到頭來感覺一場空,但對於尚未到達終點的人,可能無法參透,畢竟當下的時空氛圍,讓他認同這樣的遊戲,樂在其中。本研究透過個人從事單車遊戲歷程的反思,歸納出四個階段,也呼應國內單車發展的樣貌,並形成自我單車遊戲感的四部曲:「晉升」成為單車人、「規訓」成為單車人、「秀異」成為單車人、「慣習」成為單車人。而在這樣斷裂的個人單車經驗的演變過程中,本文將透過布爾迪厄的象徵權力與傅柯的規訓觀來探究自我單車經驗的四部曲,而研究的結果發現:以遊戲感的概念正可描繪出四部曲:晉升、規訓、秀異、慣習中那種看似各自分立其實相互作用的權力關係。
本文立足於馬克思「異化觀」的觀點,將武術視為人類本質體現的活動之一,試圖從武術的本質探索人與武術的關係與異化現象。透過文獻的分析,本文先行理解馬克思異化觀,進而探討人與武術的各種關係異化,以及武術本質的異化,期能更加深入辨析中國武術因何種社會因素導致其本質異化,並探究中國武術於當今社會上的深層意涵。研究發現,中國武術在發展進程中,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使得武術在相互矛盾與衝擊之下淪為工具之手段,武術產生質變,致使從事武術者成為使用工具的操作者,武術本質的內涵也逐漸消逝。其次,運動商業化讓從事武術者為求名利,而放棄追求本質體現的真諦,致使武術在某種程度上,淪為人與人之間剝削和宰制的爭勝工具。整體而言,人與武術的各種關係,因人追求武術目的的改變,以及武術轉化為競技運動後本質的改變,發展出競技化、規則化、制度化的競技武術運動,間接也讓中國武術走向異化之途。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立一種分析的類別,並闡述1964年第十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有形遺產與無形遺產之間的關係。有形遺產,無論是人或物,較容易隨時間流逝而減損。若以現今被公認是一種無形遺產的「東洋魔女」為例,我們藉由相關的思想和不同的論述予以認可;儘管她們的身影已遠去,仍形成一種無形遺產留存下來。絕大多數的有形遺產都依其物質概念看待;然而,若以功能概念的視角出發,這些遺產長存的可能性更高。此外,以功能概念強化對有形遺產的認可,有助於將它們視為無形遺產。為使運動場館這類的有形遺產被肯認為真的遺產,不只是物質概念,更要從功能概念加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