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44.222.131.239

運動文化研究/Sport Studies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179
0.179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體育 22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本文旨在揭露臺灣運動現象學研究的底蘊,並回應近年來國際運動現象學圈,有關研究方法與路線上的論爭。透過對本土運動現象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現象學作為方法,以及多元研究路線成形的回顧與反思,本文發現臺灣現象學的特色,築基於視現象學為哲學―方法―生存實踐三位一體的研究觀點;現象學方法如擱置、本質還原、超驗還原和描述法的運用,強調運動經驗的生存實踐,不獨厚客觀超然的方法操作;研究派典的應用,不自囿於本質現象學、超驗現象學與存在現象學的傳統,而是勇於嘗試、不斷實驗、開啟新的研究路線如現象學心理學、詮釋現象學、發生現象學、實徵現象學或系譜現象學等,以多元路線的交相參照,回應「回到運動實踐經驗本身」的最高指引。

  • Journals

太極拳「靜中觸動,動猶靜」的運動操作模式,有別於西方「動/靜」、「主動/被動」的二元對立架構。本研究希望透過德國哲學家施密茨(Hermann Schmitz) 的身體現象學,重新思考並論述一種屬於太極拳修煉的運動模式,涉及氣能運作的身體感受和活動,以重拾太極拳作為生活技藝的時代使命。本文以施密茨身體現象學和中國氣論、太極拳進行論述對話,企圖展現太極拳「氣能美學」的身體操作,開展「質性身體空間」在寬廣與狹窄、放鬆與緊張之間的節奏變化,給出整體身體感覺的「氣動」與「受動」。太極拳的「氣能美學」,其任務乃在回復身體原初的精微敏感度與覺知力,能有效抵禦當代美學經濟的操控。

  • Journals

臺灣總督府於1914 年12 月15 日起,著手制訂符合臺灣情況之第一部府定體操教科書,在歷經一年半的調查,終將結果於1916 年7 月20日彙整為〈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報告書〉。值得關注的是,編纂時間點正好橫跨臺灣社會解纏足運動風氣高漲氛圍中,及臺灣總督府採用公權力正式禁止纏足之時期。因此,1916 年〈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報告書〉中的教材選取與內容編排,多少應該可以反應出禁止纏足後,臺灣女子體育的變遷歷程。經考察過後,且從臺灣總督府表明無須顧慮纏足之思維與報告書所呈現的內容中可窺知,1916 年的臺灣女子體育絕對無法如臺灣總督府所設想的一樣,立即從天然足與解纏足並存的現象,翻轉到純天然足世代的教學環境,相信這可能必須歷經一段時間的沉靜與消化。另一方面,1916 年〈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報告書〉的編纂提出,亦是反映出臺灣女子體育在歷經摸索、實驗、確立時期後,正式宣告臺灣女子體育教學朝向天然足世代邁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