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已成為學術研究的一個課題,教練如何去面對周而復始的「日常生活」?具體而言,一個大學教練如何去面對「比賽」、「家人」和「升等」?凡是當教練者,似乎不得不去面對這些問號,有別於運動生理學、運動力學所提供的答案,本文嘗試從「教練哲學」領域,找到適合的價值和觀點來對待。本研究以范格內普(Arnold Van Gennep)的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理論,亦即「分離(separation)→過渡(transition)→融合(incorporation)」的三階段模式,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來呈現運動比賽對生活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所處的生活世界所造成的作用。研究發現教練世界的現象如下:面對家人,是一種苦行也是充電;面對升等,是一種折磨與加薪;面對比賽,是一種挑戰與成長;面對社會,則會衝擊到升學主義與運動價值。同時也發現教練有「四難」,分別是面對家人「認同難」、面對升等「寫作難」、面對比賽「看開難」以及面對社會「振作難」,應用「分離」的做法,可以發現許多時候,是當事者「過渡認同」所引起的煩惱。本文的結論,呈現在三方面:一、教練的淬鍊:闡釋教練工作的特殊性、挑戰性與豐富性;二、認同與分離:應用分離的禪式思維,可以釐清煩惱的來源;三、活在當下:欲扮演好教練的多重角色,以及生活的不同領域,活在當下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懷孕,在技藝展演的性別光譜中,無疑是角色與專業認同衝突的來源,即使它本身是個體自然的變化歷程。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女性職業技藝展演者在懷孕前、孕期與產後等三階段的身體技藝與意象、職場處境與策略,以及專業認同。本研究採用敘說分析,針對臺灣U表演團與其所屬的展演者,進行訪談的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出四大主題:一是展演者的「身體技藝的養成」,強調的是身體塑造與強化身體技術表現,來達到並符合該技藝項目的能力水平。二是「職場威脅的因應」,聚焦於展演者面對生存工作權的威脅所採取的因應措施。三是「身心技藝的脫序」,闡明展演者在產後面對己身的體態、體知與體技三者間無法統合為一的感受,亦是身體意象、身體技藝與身體記憶的脫勾。四是「個體行動的特性」,詮釋展演者在懷孕期間歷經了對一個新生命的承擔,以及復出前深刻體察到身心技藝不和諧的挫敗,不僅強化了其心理的韌性,更以實際的行動證明,舞臺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臺灣從1945年國民政府遷臺,在不同時期的國家課程標準可發現舞蹈在體育課程的足跡與發展。舞蹈最早附屬於國民小學「體育」科目內,2000年歸屬「藝術與人文」領域,在「體育」科目課程標準時舞蹈教材與比例有著明確的規範,隨著不同時期課程標準的修正,舞蹈教材也有所調整,從身體適能鍛鍊強健體魄,後轉以藝術為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的教育目標。本文以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論析從國民政府來臺初期(1945)至九年一貫課程時期(2000)階段,舞蹈從課程標準到課程綱要、低年級「唱遊」與中高年級「體育」課程標準的演變,以及體育課程標準中舞蹈的內容與要項變化。舞蹈從過去附屬唱遊、體育課程,直至今日在藝術與人文表演領域,顯露舞蹈能作為一個知識體,以身體習得知識、技能、經驗與表現,在教育過程中體驗、實踐與理解,進而傳遞、承襲與分享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