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分析並詮釋臺灣女子足球隊成軍之背景、經過及影響,並探討在國內外政治環境變化下,以「木蘭」為名的臺灣女子足球隊時代意義。為此,採歷史研究法,主要蒐羅1975至1977年間臺灣女子足球隊成軍及首次征戰海外相關報導文獻進行分析與考察。據探討結果顯示,做為「東西冷戰前哨站」、「另一個正統中國國家」及「遷佔者國家」的「戰後臺灣國家」,隨著1970年代中華民國國際外交與正統性的鬆動,影響臺灣體育發展甚鉅,間接促使「木蘭」在1975年短暫成軍,以及1977年踏上東南亞之征途。有趣的是,「木蘭」初次遠征旋即獲得優異成績,進而開啟往後光輝燦爛的「木蘭」時代。總括而言,「木蘭」的崛起可視為時代背景下肩負國族期待的產物,主流媒體塑造出「木蘭」巾幗不讓鬚眉之英雄形象,除呈現對於「木蘭」表現的肯定外,更間接反映出當時社會氛圍對於爭取勝利(認同)以證明自身存在的渴望,以及凸顯「木蘭」崛起在國家艱困處境下所扮演凝聚國族士氣的角色。
王家衛導演執導的武俠電影《一代宗師》,講述著葉問和武術家交織出的故事,於武術境界、於遊戲人生,他們有著相似的追求,即「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本文從舒茲「玩遊戲」的角度來觀察葉問、宮寶森、宮二、馬三和一線天等劇中角色人物的武術境界追尋,他們都是「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遵守著時代的規則、武林的規則,或是自己訂下的規則,逐階踏實、或同時並進去達成屬於自己的武術境界和遊戲人生。研究發現「玩遊戲,意味著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這個理論,不僅作為遊戲的定義,亦可作為檢驗《一代宗師》劇中武術追尋的境界考驗。劇中武術家的遊戲態度,正是決定他們一生武術境界定位的關鍵要素。
運動的世界雖然充滿樂趣與挑戰,但也經常受到世俗價值的影響。作為教育單位,校園所舉辦的運動會,有時也會受功利主義影響,以獎金為誘餌,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努力奪牌。但這種作法是否合宜?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文以文獻分析與哲學反思為方法進路,嘗試以他山之石為鑑,目的在替學校運動會的獎勵措施找到參考座標。內文追溯運動會的起源,發現古代奧運是以象徵性獎賞來獎勵優勝者;而國內外的大型運動會的獎勵,也多偏重精神性。反觀國內各級學校的運動會,部分學校主動設置奪牌獎金;進一步探問獎勵的目的時,發現激勵性與表彰性兩種獎勵。總結認為兩種獎勵若能相輔相成,或可營造整體校園文化,若從塑造運動英雄的方式切入,本文提出五項方案,讓運動表現傑出的學生或團體,能如同學科成績優異的學生一般,成為同儕尊敬與效法的典範;但若僅以獎金試圖提升運動會的參與率,反倒與學校教育的理念相悖,並不值得提倡。
文化內涵為文化祭典最具價值的要素,是文化觀光客到訪的主要動機之一。回顧過往研究以多構面衡量文化觀光客的動機,卻僅以單一構面量測遊客整體的滿意度及遊後支持行為。基此,本研究將文化層面,分別納入遊客滿意度及遊後支持行為,以解析多元的動機類型與多元的滿意度,以及多元的動機類型與遊後支持行為類型的相關情形。主要結果顯示「文化學習」是遊客前往迎王祭典最主要動機。在動機與滿意度間最主要發現,追求迎王祭典知識動機愈高的遊客,確實較能從體驗迎王祭典中獲得文化知識的滿意度;而放鬆抒壓動機愈高的遊客,對學習文化知識滿意度愈低,顯示追求放鬆抒壓的遊客,希望藉由參與迎王祭典放鬆抒壓,因此對文化學習的滿意度自然不高。而動機與遊後支持行為主要結果為追求體驗迎王祭典氛圍動機愈高,對於支持迎王祭典的行為愈強烈。本研究主要貢獻為採多構面衡量遊客滿意度及遊後支持行為,而非僅將滿意度或遊後支持行為以單一構面、總體評價,並深入瞭解多元動機與多元滿意度,以及多元遊後支持行為的相關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