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發展史上,並未重視運動研究。本文敘述在運動邊陲處境之下,仍有部分人類學和相關領域研究者默默努力,而其成果所呈現出之學術價值,正是吾人今日亟欲邁開大步的重要參考。探索前現代社會的運動面貌並不容易,它不是早被急速的文化變遷掩蓋,就是因對呈現傳統文化並無大助益,所以可能空存於族人生活的無人聞問之處。文化的微觀分析正是人類學的在行,所以,各個潛藏故事,在運動史前提上,即具細膩文化探索的條件。事實上,無論是探討男人們總愛一起談球賽、對足球可能瘋迷或冷漠,或者寫就一份球隊民族誌等等,多係在分析男性的娛樂休閒時空。而跳脫不出男性主宰的運動世界,似乎成了當代人類休閒生活的同義詞,女性僅能獲取不均等資源,男性也因此無緣欣賞或習得女性潛在的長處面向。文化的反制與逆走,是新世紀以來最旺盛的全球性文化創造。分析運動或球賽之本質或文化意義,甚至超越文化之人類心靈存我的作為,正是人類學的若渴興趣。運動主體性的確立,方可作為破解人類學被研究範疇非熱門屬性的現狀,也能確保本文述及之各個研究貢獻,足以撐起人類學加入運動研究所捲起的波瀾,並得以演化成浪潮滾滾。
本文旨在回到羽球運動實踐領域的「本」(運動實踐的主體)「身」(身體的意向性),關懷羽球肉身的眾「身」相,力圖接近羽球肉身的極致。研究的立場是回到真實運動實踐場域及身體經驗;並以運動現象學的轉向為立基,力求深入運動實踐經驗和身體經驗;呈顯運動實踐肉身與經驗的深度,是為本文的研究體質。羽球運動實踐者的身體主體奠基於身體意向性,使羽球的身體能夠成為羽球的肉身,具備了與周遭環境聯繫、回應變動情境的素質;以及將複雜的身體意向性和經驗整合的能力。羽球肉身的繁複深刻,正是因為羽球實踐現場處處充斥著不可見的力量和不斷變動的情境,為羽球肉身開啟無限辯證的進程;羽球肉身的創意與極限不斷的被推進,在不可預測性與創造性之間尋尋覓覓來來回回,追尋羽球肉身的極致,是羽球運動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是羽球運動不可或缺的靈魂。
本研究之目的在從運動俱樂部經營內外部因素的觀點,兼顧歷時性的發展以及與主流運動間的共時性競爭,更立體地描繪紐西蘭棒球俱樂部經營的發展與克服困境的經營舉措。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為紐西蘭棒球協會前會長、會長、俱樂部負責3人共五位受訪者。研究結果發現新興的紐西蘭棒球俱樂部因為政府補助少、場地不易租借、主流運動的競爭、參與人口少、缺乏媒體關注等外部環境的限制,導致會員招募不易、持續有資金缺口、棒球技術無法提升的困境,但是歷屆的經營者則透過異於主流運動慣有的招募方式,利用電視媒體和名人宣傳,借用橄欖球的知名度籌措資金創立品牌,都是非常有創意的經營巧思。結論:因為外部環境非常困頓,所以紐西蘭棒球俱樂部的經營特色為「借力使力,逐步開拓」,善用主流運動所創造出的認同與名人的知名度,找尋適合當地的生存模式,克服困境,一步步將棒球運動推展至全國,成為逐漸茁壯的運動。
本研究聚焦於臺灣、香港及中國大專運動員對於同志從事運動訓練的接觸經驗及態度,並透過個別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參與者為24位臺灣、香港及中國大專學生運動員,其中包含10位男性及14位女性,年齡介於19-24歲之間。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及香港大專學生運動員的教育經驗中已有對於同志議題的基礎理解,而社會氛圍及國家律法對於同志族群的友善程度,亦使其對於同志從事運動展現較為正向的態度。相較之下,中國大專學生運動員因較少於教育及社會文化氛圍差異,而有接觸經驗及態度上的不同。1990年以後,臺灣同志運動推展逐漸成形並於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法,香港亦早在1970年開始同志權益倡議活動,而中國則是相對較為保守。各個國家的同志友善環境營造,明確的展現於大專學生運動員接觸同志的經驗與態度,且參與團隊運動項目的大專學生運動員常會因為團隊中有同志運動員,而在接觸經驗較多的情境下顯現更高的接受度及包容性。整體而言,臺港中大專學生運動員的經驗及態度皆顯示過去運動恐同及陽剛霸權已逐漸消退,並轉而以不同形式展現運動場域所期待的陽剛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