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47.253
  • 期刊

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明清之際的「易服」為核心,探討王朝交替對士人服飾的衝擊與遺民的應變策略,及鼎革之際改易服飾與遺民生活、文化意識的關係。清初漢人為反抗薙髮易服而掀起的各種流血抗清活動,表面上雖陸續為清人以武力各個擊破,但入清以後,明代衣冠具有的文化意象與民族情感仍潛藏於漢人心中,這在屈大均、陳確、戴名世等人有關頭髮與衣冠的詩文中最能見其幽微。清廷大力推行薙髮易服,明式衣冠的政治符號色彩日益鮮明,在遺民生活中,譜出許多感人的「衣冠的故事」,其最著者如:畫網巾、穿戴古衣冠、終其身服先朝之服、以明式衣冠殮葬等,「故國衣冠」內蘊的政治認同與文化符號意味,因而得以在明遺民的文化中暗自播。從士人心態來看,明清之際遺民對明代衣冠的用心致力與至死不渝,不僅是知識階層面對新朝的政治表態,也是傳統士人抗拒異族服飾文化的社會文化性動作。其中,明代冠服制度所持有的「方巾」與「網巾」,在清人入主中國後,其明代文化象徵尤為鮮明,遺民以各種方式堅持穿戴「方巾」與「網巾」,其間深蘊的明遺情結與生死抉擇,使象徵漢人傳統的「首服」文化意義更顯突出。然而對眾多小民百姓來說,明遺民對故國衣冠的堅持與對策,畢竟不敵改朝換代、時移勢易的挑戰,遺民衣冠所糾結的政治忠誠與文化情感亦多與市井生活無涉。鼎革易服之後,遺民形象的維持,不僅在精神上與新朝隔絕(不出仕),在空間上也必須與城市隔(不入城市),其因在此。

關鍵字

明清之際 遺民 認同 方巾 網巾 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皇明遺民傳
皇明遺民傳
黃宗羲全集
皇明遺民錄
(1992)。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69-94。

被引用紀錄


張智昌(2008)。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248
林榮盛(2016)。邊緣人與新政權:清初福建漳浦藍理及其時代〔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518
林盈君(2012)。漢代的衣冠禮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136
張育齊(2009)。思想人物與地方社會的交涉──以晚明湖北麻城、黃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024
林志宏(2005)。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08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