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239.195
  • 期刊

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

The Power of the Grotesque and the New Life Movement, 1934-1937

摘要


在現有的歷史研究中,新生活運動常被視為是一種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化身,它的發生主要是為了使進行中的剿匪行動,以及隨後展開的抗戰工作,能夠順遂進行。不同於這種功能性的解釋,本文希望證示,新生活運動基本上是南京政權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客觀難題時,所採行的一個迂迴解決方案。然而,這個消極迂迴的選擇卻因為它的訴求正符合民初以來的國民改造論述的論點,而獲得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成。為了使新生活的訴求能夠得到貫徹,南京不惜以一種全面醜怪化的方式來銘刻既有的生活方式。這個醜怪政治學的運作,除了使身體和生活直接成為國家權力施展的場所外,也使醜怪的建構成為國家規訓人民的絕佳藉口與管道。蔣介石的領軍討伐舊有生活方式,將它打扮成為國家存在不可共容的敵人,正體現這種醜怪建構可能具有的政治效應。它的開展不但使南京得以將國家破亡的責任轉移到每一個人的手裡,同時更能使其自身成為新生活的最大捍衛者。這個雙重利得顯示,在法西斯主義、剿匪、和抗戰之外,新生活運動還有一個未曾顯現的歷史面貌。

關鍵字

醜怪 論述 新生活運動

並列摘要


Prevailing analyses usually take the New Life Movement either as an act to implant fascism in China, an act to carry out the anti-Communist campaigns, or an act to prepare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In contrast to these accounts, this essay contends that the movement was initially a passive choice the Nanking regime made to counteract the crises it faced. Yet, with its appeal to create a ”new citizen” for China, the movement dramatically became a progressive and revolutionary activity. The grotesque discourse that it contained not only helped shape the development, and dispense Nanking regime from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but made it the greatest defender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並列關鍵字

grotesque discourse the New Life Movement

參考文獻


(1975)。新生活運動史料。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1936)。民國二十四年全國新生活運動。南京: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
(1937)。新生活運動輯要。廣東省:廣東省新生活運動促進會。
(1975)。新生活運動史料。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1935)。新生活運動須知。南京:新生活叢書社。

被引用紀錄


陳建守(2016)。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0530
梁家瑋(2013)。「禮儀師」的誕生:從台灣殯葬禮儀治理視角切入的歷史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919
楊佳嫻(2010)。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058
林傳凱(2007)。神靈、民族、與認同的空間政治: 日治與戰後台北盆地尪公年例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9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