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35.148
  • 期刊

科學vs.佛教:二十一世紀應是佛教與科學匯通的時代

摘要


本文以臺灣圓覺文教基金會成員對科學與佛法的會通和法國人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出家為佛教僧侶的心路歷程為例,來探討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為什麼喜歡佛法。藉由於陳國鎮的「生命多重相態」理論架構,來說明現代科學是由具相的物質層面向不具相的能量和信息層面發展。先是有牛頓的經典物理,到了二十世紀的量子物理,碰觸到飄渺不定、虛虛玄玄的信息波之後,就碰上了瓶頸,無法探索更上一層的心靈。在西方文化中,心靈是屬於上帝的層次,不是人可以探索的。於是轉向東方的近東、印度和中國的古代哲學中尋找答案。這股風氣始於1970年代,在21世紀中,將成為世界思想的主軸。

關鍵字

量子物理 信息 佛法 心靈

參考文獻


珍-方斯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與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賴聲川 譯,《僧侶與哲學家:父對談生命意義》(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le bouddhisme aujourd’hui),臺北市:先覺出版公司,1999 年12 月初版。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 堂課》,作者序,頁5-6,台 北市:天下文化,2006。
陳國鎮,〈以生命多重相態觀論科學與宗教的結合〉,《宗教哲學》季刊第63 期,2013 年3 月,p.19-28。
陳國鎮,〈從量子物理看身心靈療癒場〉,未刊稿,2012。
琳恩‧麥塔嘉(Lynn McTaggart)著,蔡承志譯,《療癒場:探索意識和宇宙的共振能量 場》,台北市:商周文化,2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