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219.65
  • 期刊

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文化心理學之發展的第一個時期,以追求共同而普遍之心理機制為目標,其與心理人類學及「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研究進路與研究課題並無明顯差別。第二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學,開始注重被研究對象之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對語言的語意及語用分析的重視。第三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學則強調人的主觀建構、象徵行動及社會實踐的文化意涵,並企圖以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切入,以建立診釋性的文化心理學知識。 本文除有系統地就文化心理學在三個不同時期的知識論立場、方法論主張、研究進路特色及研究方法特徵,作一番詳細的評介外,並就各個時期的情形進行比較性的知識性批判。甚且,作者更對一些主要的文化心理學者的知識論立場,及其對文化、社會及歷史的觀念,做相當程度的質疑與檢討。再者,本文還介紹了心態史學的基本主張與研究特色,並討論未來它與文化心理學相互接壤與交會的可能性。最後,作者特別指出文化心理學對目前國內本土心理學研究可能的影響與啟示。

被引用紀錄


謝添基(2009)。非體驗表徵文本的認知接受――以唐代海字入詩為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635
謝政育(2007)。「心理學」的社會再現:在台灣的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7.00139
徐寒羽(2014)。「操之在我」或是「交給政府」? ——兩岸民眾文化和大我認同對政治參與傾向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829
張介立(2006)。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4798
曾麟喬(2008)。Neo-Kohlbergian取向之發展及其道德教育蘊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1135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