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

Translated Titles

The Role of Ethnic Politics Issue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Transition

DOI

10.6448/TDQ.200806.0089

Authors

王甫昌(Fu-Chang Wang)

Key Words

台灣民主化 ; 族群政治 ; 族群意識 ;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 ethnic politics ; ethnic consciousness

PublicationName

臺灣民主季刊

Volume or Term/Year and Month of Publication

5卷2期(2008 / 06 / 01)

Page #

89 - 140

Content Language

繁體中文

Chinese Abstract

過去關於台灣民主化轉型的解釋中,雖然都注意到族群因素,但是由於強調精英政治過程的理論取向之影響,往往視之爲背景或動機因素,而低估了其重要性。透過調查資料的分析,本文指出,本省籍民眾「族群政治意識」在政治轉型前後的升高,是讓此一轉型能夠完成的重要社會條件。本文更進一步針對本省籍民眾族群政治意識由過去不易發展到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快速發展,提出一個歷史性的解釋,強調國家想像範圍之改變、傳統政治關係的衰退,以及族群進入選舉過程三者變化的重要性。透過「國會全面改選」的改革過程中,設置「大陸代表制」的攻防,本文說明了1987年以後正式浮現的新「族群」分類概念,在此一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English Abstract

Although ethnic politics has always been mentioned in previous explanations of Taiwan's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factors is usually underestimated because they have been seen as background or motivating factor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model. By analyz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1984 and 1994,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ramatic change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politics among Taiwanese was a crucial precipitating factor for democratiz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emphasizing changes in the perception of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decay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ies, and the presence of ethnic factors in electoral competition, to accoun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thnic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mong Taiwanese after the mid-1980s. By analyzing the reform of the parliamentary structure without considering ”mainland represent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new perception of ethnicity developed after 1987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Topic Category 社會科學 > 政治學
Reference
  1.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9,59-117。
    連結:
  2.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4,57-103。
    連結:
  3. Chang, Mau-kuei Michael,Chung-min Chen,Ying-chang Chuang,Shu-min Huang (eds.)(1994).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4. Chang, Mau-kuei Michael,Hsin-Huang Michael Hsiao,Wei-Yuan Cheng,Hou-Sheng Chan (eds.)(1989).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Taipei: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5. Chao, Linda,Ramon Myers(1998).The First Chinese Democracy: Political Lif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 Cheng, Tun-jen(1989).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World Politics,61(4),471-499.
  7. Chou, Yangsun,Andrew J. Nathan(1987).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Asian Survey,22(3),277-299.
  8. Chu, Yun-han(1992).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Taipei:Institute of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9. Chu, Yun-han,Tse-min Lin,Hung-Mao Tien (ed.)(1996).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ve.Armonk, New York:M. E. Sharpe.
  10. Dahl, Robert A.(1989).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1. Dickson, Bruce J.(1997).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ndon Press.
  12. Hirschman, Albert O.(1991).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Perversity, Futility, and Jeopard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Lin, Chia-lung(1998).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4. Linz, Juan J.,Alfred Stepan(1996).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5. Lipset, Seymore Martin(1960).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is of Politics.Garden City:Doubleday.
  16. Lung, Kwan-hai(1971).Post-War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1945-1969..ASPAC Quarterly of Cultural and Social Affair,2(4),7-45.
  17. O`Donnell Guillermo A.,Philippe C. Schmitter(1986).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8. Schumpeter, Joseph A.(1947).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19. Ting, Tin-yu,Hsin-Huang Michael Hsiao,Wei-Yuan Cheng,Hou-Sheng Chan (eds.)(1989).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Taipei: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 Tsang, Steve,Taiwan Studies Promotion Committee of Academia Sinica (ed.)(2001).Change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Taiwan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Taipei: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21. Wei, Jung(1976).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aiwan: An Allocative Analysis.The Asian Survey,11(2),249-269.
  22. Wu, Nai-teh(1987).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23. Wu, Nai-the,Chung-min Chen,Ying-chang Chuang,Shu-min Huang (eds.)(1994).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4. You, Ying-lung(1993).Elite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Regime Change, 1984-1987.Soochow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2,93-129.
  25. 聯合報(1956/05/10)
  26. 聯合報(1987/04/09-10)
  27.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1987)。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28. 中國論壇(1982)。封面主題:正視地域觀念問題。中國論壇,154,5-51。
  29. 聯合報(1989/07/17)
  30. 王甫昌(2006)。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研討會」論文,台北:
  31.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29-210。
  32.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33.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34.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35.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36. 自立晚報(1987/05/26)
  37.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台灣光復十年。台北: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38.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9)。臺灣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專輯。霧峰:臺灣省議會秘書處。
  39. 立法院公報(1987)。吳德美施政質詢。立法院公報,76(84),11-14。
  40. 立法院公報(1987)。林鈺祥口頭及書面質詢。立法院公報,76(49),21-31。
  41. 立法院公報(1984)。林樂善口頭質詢。立法院公報,73(20),33-36。
  42. 立法院公報(1991)。院會記錄。立法院公報,80(51),20-24。
  43. 立法院公報(1991)。院會記錄。立法院公報,80(52),13-14。
  44. 立法院公報(1984)。許榮淑口頭質詢。立法院公報,73(22),48-49。
  45. 立法院公報(1985)。許榮淑書面質詢。立法院公報,74(99),21-22。
  46. 立法院公報(1987)。黃煌雄與吳淑珍質詢。立法院公報,76(24),18-33。
  47. 立法院公報(1984)。蔡勝邦口頭質詢。立法院公報,73(48),6-8。
  48. 伊慶春(1994)。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八十三年七月定期調查。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9. 何旭初(1989)。退職太慢,造成大選失敗?黨政協調會,掀起老少大戰。聯合報(1989/12/07),4
  50. 吳乃德(2001)。反動論述與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臺灣史研究,8(1),125-161。
  51. 吳乃德(1994)。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101-130。
  52. 吳乃德(1989)。搜尋民主化的動力-兼談民主轉型的研究取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45-161。
  53. 吳乃德、張茂桂主編(1993)。族群關係和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54. 吳乃德、陳明通、賴澤涵主編(1993)。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55. 吳延還(1975)。談國會。台灣政論,4,46-47。
  56. 吳延還(1975)。論變局。台灣政論,2,22-23。
  57.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58. 周棄兒(1975)。外省人的苦悶。台灣政論,5,64-65。
  59.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60.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
  61. 林嘉誠(1989)。在「今年大選的評析及檢討」座談會之發言。自由時報(1989/12/04),4
  62. 林濁水、翁政生、陳文茜、蘇啓明編(1984)。南京最混亂的34天。台北:博觀雜誌社。
  63. 林濁水、劉一德、尤宏、章學含編(1984)。瓦解的帝國。台北:博觀雜誌社。
  64. 林濁水、劉一德、尤宏、章學含編(1982)。立憲.違憲.護憲。台北:博觀雜誌社。
  65. 林濁水、劉一德、尤宏、章學含編(1983)。扯下法統的假面具。台北:博觀雜誌社。
  66. 姚嘉文(1975)。186比1的差異:高普考還要論省籍嗎?。台灣政論,2,14-21。
  67.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68. 美洲世界日報(1988)。美洲世界日報(1988/05/09),1
  69. 康寧祥(1975)。如何促進台灣的進步與和諧。臺灣政論,1,5-7。
  70. 張俊宏(1977)。我的沈思與奮鬥。張俊宏。
  71. 張屏峰(1969)。國民黨提名國代立委候選人經緯。中國時報(1969/11/02),2
  72. 張茂桂、蕭新煌(1987)。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中國論壇,289,34-53。
  73. 張景涵(1975)。變局裡該怎麼辦?。台灣政論,1,8-13。
  74.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弘達、呂俊甫、吳大中、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1971)。建國六十週年紀念國是諍言。大學雜誌,46,1-12。
  75. 張潤書(1976)。半月短評:人才運用的偏差。中國論壇,28,2-3。
  76. 莊天賜(2004)。黨外選舉傳單之政治訴求-以1980-1986年三次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爲例。臺灣文獻,55(1),31-64。
  77. 郭雨新(1975)。被遺忘的社會:人道主義所不能容忍的軍眷村問題。台灣政論,5,51-52。
  78. 陳少廷(1971)。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兼評周道濟先生的方案。大學雜誌,46,13-16。
  79. 陳少廷(1972)。再論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大學雜誌,49,93-98。
  80.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81. 聯合報(1989/07/18)
  82. 陳翠蓮(2004)。黨外書籍與台灣民主運動(1973-1991)。臺灣文獻,55(1),1-29。
  83. 彭琳淞(2004)。戒嚴體制的官方論述-以立法院公報之戒嚴、黨禁與報禁爲中心(1950-1987)。臺灣文獻,55(1),65-89。
  84. 彭琳淞、國史館編(2004)。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
  85. 自立晚報(1989/12/19)
  86.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41-84。
  87. 游盈隆(1994)。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27-59。
  88. 費希平、黃信介、康寧祥(1979)。就我們所面臨的三項政治問題向行政院孫院長提出質詢。美麗島,2,7-8。
  89. 黃信介(1979)。發刊詞:共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美麗島,1(1)
  90. 楊國樞、瞿海源(1993)。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91. 雷飛龍、陳義彥、丁庭宇、李蓓蒂、盛杏湲(1985)。民國72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92. 遠見雜誌(1987)。省籍是問題?。遠見雜誌,13,14-32。
  93.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
  94. 聯合報(1987/12/26)
  95. 聯合報(1987/03/07)
  96. 聯合報(1987/01/24)
  97.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98. 廬山出版社(1972)。當前國事言論集。台北:廬山出版社。
Times Cited
  1. 徐子軒(2012)。國家民主化之國際社會化研究:台灣、貝南與保加利亞的比較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12。1-214。 
  2. 林秉儀(2017)。首次政黨輪替後臺灣民眾對報紙與電視媒體的信任變遷及原因探索~2001-2014年四波調查的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7。1-115。 
  3. 鄭龍水(2017)。臺灣民主化後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忠誠研究 ~一項菁英與民眾調查與討論。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7。1-335。 
  4. 束沐(2016)。「自主提升」與「偏好分歧」:國家中心論視角下馬政府兩岸政策之研究(2008.5~2016.1)。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6。1-208。 
  5. 何陸垣(2015)。論違憲審查與政治民主化的辯證-以「特別權力關係」於我國司法實務之變遷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5。1-168。 
  6.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1-255。 
  7. 陳譽文(2011)。選民與政治人物連結類型與其變遷 —以2004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1-186。 
  8. 邱德隆(2011)。空間分析應用於族群政黨投票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1-142。 
  9. 盧信宏(2011)。誰取代了侍從主義? 政治分歧與選制變遷下雲林縣政治連結的持續與變遷。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1-125。 
  10. 許慈育(2010)。人民權利與國家利益的對話― 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制定及修正過程之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85。 
  11. 張啟楷(2010)。我國特別預算制度之政經分析,1949一2008。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48。 
  12. 陳雨君(2010)。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29。 
  13. 賈文宇(2010)。形塑分裂社會的制度認同-多數決困境下我國立法程序的再造。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65。 
  14. 王榮霖(2009)。台灣對外關係的新治理模式-馬英九政府「外交休兵」的可行性評估。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1-295。 
  15. 王美華(2008)。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8。1-145。
  16. 王彥程(2009)。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1-86。
  17. 黃寶漣(2009)。從北閩南客政治輪替看桃園縣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1-205。
  18. 張世賢(2010)。從萬年國會到全面改選-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一個面向。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25。
  19. 袁振凱(2010)。階級與族群對社會分配政策態度的分析。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2010。1-35。
  20. 吳秉謙(2010)。台灣原住民族的南島民族想像─以1990年代《南島時報》為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2010。1-92。
  21. 袁碩成(2010)。當前台灣民主困境的出路之探索:權力分享式民主與審議式民主的取徑。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173。
  22. 王榮霖(2010)。全球治理與台灣的活絡模式。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1-300。
  23. 許仰德(2012)。三鶯地區的國家認同。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2012。1-57。
  24. 廖中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2。1-197。
  25. 陳炳楠(2012)。台灣制憲運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2。1-360。
  26. 柯采霈(2013)。兩岸交流與臺灣民眾認同之變遷:2008年以來的分析。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位論文。2013。1-115。
  27. 曾士軒(201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態度跨時序分析。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2014。1-117。
  28. 許靜文(2015)。政黨輪替與文化價值的爭奪: 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高中國文教育爭議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5。1-121。
  29. 陳亞麟(2016)。新媒體與積極的公民行動:台灣民眾的分析。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2016。1-46。
  30. 劉玟妤(2016)。網路媒體對華裔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以2013馬來西亞第13屆大選為例。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