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47.196
  • 期刊
  • OpenAccess

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

Discourses on Taiwanese Aborigin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Resemblances, Différences and Repeated Représentations

摘要


十七世紀臺南一帶的原住民接受過荷蘭人的教育訓練,能夠使用羅馬字將自己的母語拼音成文字,也就是清朝人所說的「紅毛字」,或後代學者稱的「新港語」。從歷史文件可以知道,在荷蘭人離開臺灣一百五十多年之後,這些西拉雅族還會使用羅馬字拼寫他們自己的母語。到目前為止,清代的原住民的資料,除了傳教士之外,其餘就是清代宦遊文人所留下。本文所採用的材料,只限於清代宦遊文人的作品。本文的研究方法,受益於薩伊德(Edward W. Said)、法農(Frantz Fanon)、傅柯(Michel Foucault)等學者的理論視野。筆者對於清代臺灣文學的書寫原住民(écriture sur l'aborigène),作全面性的考古學網絡(réseau archéologique)的考察,而所處理的材料,就是當時來自中國的文人對於原住民的書寫資料,他們筆下所呈現的原住民形象(image),漢字書寫對於異民族的「再現」(représentation),他們以怎樣的認識模式(épistémè)來觀看與了解原住民,而「再現的複製」似乎置換了真正的存在的原住民,且具有文化的偏見(préjugé)。本文分別從相似性(ressemblances)、差異性(différences)、再現的複製(représentation redoublée)等三個角度切入,反省臺灣文學中關於「他者」的再現問題。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六十七(1961)。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伊能嘉矩(1928)。臺彎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注(1896)。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
李壬癸(2000)。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紀錄


羅中琦(2008)。臺灣原住民長篇歷史小說研究--以漢族作者為主的觀照〔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10431
章瑄文(2007)。紀實與虛構:鴉片戰爭期間臺灣殺俘事件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206200714112169
Kuo, C. K. (2011). 台語白話字的現代化、國際化kap科學化以《台灣教會公報》做媒介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4743
賴恆毅(2012)。清代臺灣地理空間書寫與文化敘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31359
莊心俞(2014)。清代宮廷畫家徐揚(1712-1779尚存)筆下之乾隆武功〔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245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