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清文繙譯全藏經》書名、修書機構、翻譯刊刻時間考

Translated Titles

The Title, Publisher, and Dates of Translation and Printing of the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DOI

10.6889/DDJBS.200806_(2).0007

Authors

章宏偉(Zhang Hongwei)

Key Words

乾隆時期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滿文大藏經 ; 清字經館 ; 翻譯刻印時間 ; Qianlong era ;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 Manchu Buddhist canon ; Qing zijing guan ;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PublicationName

法鼓佛學學報

Volume or Term/Year and Month of Publication

2期(2008 / 06 / 01)

Page #

311 - 355

Content Language

繁體中文

Chinese Abstract

乾隆帝將翻譯《清文繙譯全藏經》與編纂《四庫全書》等同看作是其六旬後辦的兩件大事,但由於學者們沒有看到清代文獻中對這部滿文《大藏經》書名的記述,更由於該書本身沒有書名頁,其卷端、修書職銜、目錄前都沒有書名,因而無論是見過還是沒有見過這部藏經的學者,對這部藏經的書名一直莫衷一是,稱呼很是混亂,「滿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滿文《甘珠爾》」、「《滿文藏》」、「《滿文藏經》」、「《滿洲大藏經》」、「《國語譯漢全藏經》」、「《國語譯大藏經》」、「《國語大藏》」、「《清文全藏經》」,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滿文《大藏經》」只是揭示該藏是滿文,「《滿文大藏經》」與書序名稱及書名著錄原則均不符;「以國語譯漢全藏經」是乾隆帝〈御製清文繙譯全藏經序〉中的一句敍述話語,怎麼都不能把「國語譯漢全藏經」當作書名;「清文全藏經」只是新擬的書名而已。本文據乾隆帝為這部大藏經所撰序文〈清文繙譯全藏經序〉,及乾隆時期文獻中關於《清文繙譯全藏經》記述的內外證,首先為這部滿文藏經正名。清字經館是專為修《清文繙譯全藏經》而設的機構,屬內務府。有學者把清字經館歸為「外朝臨時設置的修書各館」之一,並說清字經館隸屬於軍機處,是不對的,本文對清字經館及譯刻人員進行了討論。本文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宮檔案,否定了《清文繙譯全藏經》工程開始於乾隆三十七年和乾隆三十八年的二種說法,提出乾隆三十六年的觀點,並且確定是西元1772年,不是西元1771年。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照依妙應寺供奉之蒙古秘密經樣式」裝潢完竣的第1函《大般若經》二十八卷,呈御覽得到允准,表明《清文繙譯全藏經》的刷印、裝潢工作由此正式開始。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初一日,乾隆帝作〈清文繙譯全藏經序〉,標誌《清文繙譯全藏經》翻譯工作完成。對於《清文繙譯全藏經》譯刻完成時間,本文否定了乾隆五十五年等說法,提出乾隆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所有滿文《大藏經》108函,12套業已刊印、裝潢、頒發完畢」之論點。

English Abstract

Emperor Qianlong's translation of the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清文繙譯全藏經 (as well as his compila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四庫全書) was done after he was sixty. However, because scholars have not been aware of the descriptions found in Qing dynasty texts regarding this work, a Manchu-language Buddhist canon, and especially because the canon itself does not contain title pages (nor does its colophon, imprint, or table of contents mention a title), this canon has been given many different names by different scholars. The current article provides the correct title, based on a preface by Qianlong as well as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idence found in the descriptions of contemporary texts. According to these sources, the proper title is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The Qing zijing guan 清字經館,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was an institution formed expressly for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of the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Scholars have incorrectly stated that the Qing zijing guan did not belong to the court, was formed on a temporary basis, or belonged to a military office. The current article discusses the Qing zijing guan and the staff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plate-carving. Based on the Qing gong dang'an 清宮檔案 held at the Zhongguo diyi lishi dang'an guan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the present article refutes theori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was begun in Qianlong 37 or 38, arguing that the correct year is Qianlong 36, during the first months of 1772. According to the colophon, the first section was completed and presented for the emperor’s approval on the 25th day of the 11th month of Qianlong 44 (Jan. 1, 1780). This marks the start of printing and binding. On the 1st day of the 2nd month of Qianlong 55 (March 16, 1790), Qianlong wrote a preface for the Qingwen fanyi quan zangjing, indicating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llection was complete. The present article argues against the view that the printing of this collection was completed in 1790, proposing instead the 26th day of the 4th month of Qianlong 59 (May 24, 1794), based on another colophon which states that the prin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anchu-language canon was completed on that date.

Topic Category 人文學 > 宗教學
Reference
  1. (1970)。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築摩書房。
  2. (1995)。北京出版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3. (1997)。北京出版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4. (1997)。北京出版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5. (2002)。穹廬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7.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9.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2002).滿文大藏經.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4. 《東華續錄》。〔清〕王先謙編。清光緒十年長沙王氏刊本。
  15. 燕居(1936)。〈釋門叢識(一名佛教文物叢識)〉。《微妙聲》1。
  16. 釋妙舟(1935)。《蒙藏佛教史》。上海:上海佛學書局。(封面署:妙舟法師編)
  17. 《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膠片 157,00946-00948,00949-00951。
  18. 清于敏中編纂(1985)。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 清吳長元輯(1981)。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 清李桓輯(1985)。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
  21. 清昭槤、何英芳點校(1997)。嘯亭雜錄。湖北:
  22. 清鄂爾泰修、李洵點、趙德貴點(1985)。八旗通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清鄂爾泰編纂、清張廷玉編纂、左步青校點(1987)。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4. 清慶桂編纂、左步青校點(1994)。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5.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陳慶英譯、馬連龍譯(1988)。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民族出版社。
  26. 中見立夫(2005)。《滿文大藏經》的探索、考證及其復刊。故宮博物院 80 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北京:
  27. 中國佛教協會編(1991)。中國佛教。上海:知識出版社。
  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200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和宮管理處編(2004)。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3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32. 內藤湖南、長澤規矩、錢婉約輯譯、宋炎輯譯(2006)。日本學人中國訪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33. 方廣錩(1992)。佛教典籍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34. 王家鵬(2002)。故宮中的藏傳佛教藝術瑰寶(三)─一代國師章嘉若必多吉。中國西藏(中文版),2002(2),36-40。
  35. 王樹卿編(1996)。清代宮史叢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6. 王鐵鈞(2006)。中國佛典翻譯史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37. 白麗娜(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38. 任繼愈編(2002)。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9. 向斯(2005)。中國宮廷御覽圖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0. 朱家溍編(1992)。兩朝御覽圖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1. 朱琴(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蘇州大學。
  42. 朱賽虹編(2005)。盛世文治.清宮典籍文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3. 江橋(2001)。康熙〈御製清文鑒〉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44. 李之檀(2001)。滿文《大藏經》經板今安在。紫禁城,4,4-10。
  45. 李光濤(1971)。記漢化的韓人。明清史論集,臺北:
  46. 李致忠(2000)。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47. 李致忠(1990)。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
  48. 李毓澍編(1965)。衛藏通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49. 李瑞良(2004)。中國出版編年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50. 李鵬年(1989)。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51. 李麗(2006)。簡述清代國師章嘉.若必多吉對滿族文化的貢獻。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4-78。
  52. 李鐘霖、李敏(1995)。論土族高僧三世章嘉之治學精神。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27-30。
  53. 杜繼文編(1991)。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4. 沈原(1995)。清代宮廷的修書機構。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北京:
  55. 周叔迦(1991)。《大藏經》雕印源流紀略。周叔迦佛學論著集,北京:
  56. 屈六生(1981)。故宮藏滿文圖書。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1),61-64。
  57. 祁美琴(1998)。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8. 金寶森(1992)。淺談乾隆對發展滿文的貢獻。清史研究,1992(1),78-80。
  59. 故宮博物院編(2007)。天祿珍藏─清宮內府本三百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0. 故宮博物院編(1998)。清宮藏傳佛教文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1. 故宮博物院編(2003)。藏傳佛教眾神─乾隆滿文大藏經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2.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編、遼寧省圖書館編(1995)。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3. 春花(2001)。論滿文《大藏經》的語言學價值。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6),66-69。
  64. 胡進杉(2004)。乾隆宏願 法寶明珠─《清文全藏經》。故宮文物月刊,22(9),36-46。
  65. 胡進杉(1996)。第三輩章嘉呼圖克圖及其創制的滿文經咒新字。中國藏學,1996(1),105-131。
  66. 神田信夫編(1993)。日本所在清代檔案の諸相。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
  67. 翁連溪(2001)。乾隆版滿文《大藏經》刊刻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6),61-65。
  68. 翁連溪(2000)。清內府刊刻的滿文大藏經。收藏家,2000(3)
  69. 翁連溪(1993)。滿文《大藏經》的譯刻。紫禁城,1993(1),22-23。
  70. 馬佳(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71. 馬祖毅(1999)。中國翻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72. 馬連龍(1992)。一代宗師 百世楷模─章嘉若必多吉生平述略。西北民族研究,1992(2),185-192。
  73. 高明道(198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74. 高娃(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
  75.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6. 張大可編(1991)。中國歷史文獻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77. 張秀民、韓琦增訂(2006)。(插圖珍藏增訂版)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8. 莊吉發(1993)。《清文全藏經》與滿文研究。慶祝王鐘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
  79. 莊吉發(1992)。中國臺灣的滿文研究。滿學研究,長春:
  80. 莊吉發(1992)。佛說四十二章經滿文譯本研究。滿族文化,13
  81. 莊吉發(1991)。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大藏經》滿文譯本研究。東方宗教研究,新 2,254-282。
  82. 郭朋(1995)。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3. 陳士強、賴永海編(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4. 陳兵(1994)。新編佛教辭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85. 陳東輝(1999)。清代華籍韓人金簡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北京圖書館館刊,1999(3)
  86. 陳慶英(1990)。章嘉.若必多吉年譜(一)。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0(1),22-29。
  87. 陳慶英(1990)。章嘉.若必多吉年譜(二)。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0(2),37-44。
  88. 陳慶英(1988)。章嘉.若必多吉與乾隆皇帝。中國藏學,1988(1),121-130。
  89. 章乃煒(1990)。清宮述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90. 章宏偉(2005)。《清文全藏經》研究。故宮博物院 80 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北京:
  91. 章宏偉(2007)。金簡刻書活動考實。第一屆清宮典籍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92. 章宏偉(2003)。清代滿文出版研究。第四屆國際滿學暨赫圖阿拉建城 400 周年學術研討會,遼寧撫順:
  93. 章宏偉(2004)。清字經館與《清文全藏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社會發展─滿學與北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94. 章宏偉(2004)。清字經館與《清文全藏經》。首屆國際滿通古斯語言文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國際通古斯語言文化學術研討會,內蒙古海拉爾:
  95. 章宏偉(2006)。從滿文創制到滿文出版傳播的濫觴。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1-157。
  96. 富麗(1983)。世界滿文文獻目錄(初編)。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
  97. 馮天瑜編(1998)。人文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98. 馮術東(2005)。殊像寺與滿文大藏經。文物春秋,2005(1),41-43。
  99. 黃心川編(1988)。世界十大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
  100. 黃長著編、孫越生編、王祖望編(2005)。歐洲中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1. 黃潤華(1996)。滿文官刻圖書述論。文獻,1996(4),178-201。
  102. 黃潤華編、屈六生編(1991)。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聯合目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03. 黃潤華、史金波(2002)。少數民族古籍版本─民族文字古籍。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04. 塚本善隆編(1978)。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株式會社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105. 慈怡編(1989)。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106. 楊玉良(1991)。滿文大藏經。紫禁城,1991(1),25。
  107. 道安(1977)。中國大藏經雕印史。大藏經研究彙編,臺北:
  108. 趙爾巽(197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09. 齊秀梅、楊玉良(2005)。清宮藏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10. 劉蒙林(2003)。滿文《大藏經》概述。蒙古學資訊,2003(4),61-62。
  111. 慧敏(1977)。熱河現存之滿蒙藏文大藏經。大藏經研究彙編,臺北:
  112. 蔣維喬(2004)。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3. 鄭天挺(2001)。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4. 鄧建新(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115.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16. 羅文華(2003)。《滿文大藏經》藏傳佛教繪畫─兼及尊神名號中的滿文阿禮嘎禮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3),32-42。
  117. 羅文華(2005)。滿文《大藏經》編纂史略。中國歷史文物,2005(3)
  118. 羅文華(2005)。滿文阿禮嘎禮字研究。燕京學報,新 17,157-181。
  119. 羅竹風編(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20. 羅樹寶(1993)。中國古代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
Times Cited
  1. 杜正民(2012)。佛學數位資源的建置與開展。法鼓佛學學報,10,147-210。
  2. 林士鉉(2014)。乾隆皇帝與《滿文大藏經‧救護日食經》。故宮學術季刊,32(1),127-158。
  3. 林士鉉(2016)。《滿文大藏經.維摩經》之繙譯考察及繙譯特色-以〈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為中心。佛光學報,2(2),123-188。
  4. 林士鉉(2018)。滿文本《維摩經‧佛國品》偈頌之繙譯研究-兼與蒙古文本比較。佛光學報,4(1),141-181。
  5. 王崇齊(2022)。從玉器和佛教看乾隆皇帝的文化統治。漢學研究,40(1),11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