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5.209
  • 學位論文

東海微型浮游植物體內元素組成

Trace Metal Composition of Marine Micro Phytoplankton in East China Sea.

指導教授 : 温良碩

摘要


本研究藉由ORII-2023航次於東海海域利用多層次粒徑收集器(Catnet Sequential Filtration,Catnet)採集10~60um浮游植物,以了解表層海水及次表層海水的浮游植物體內基礎生長元素(C、N、P、Si)及微量金屬(Fe、Zn、Cu、Ni、Cd、Mn)組成比例。 研究發現表層海水及次表層海水中的較大之微型浮游植物(10~60um)約百分之九十的浮游植物細胞大小介於10~12um之間。浮游植物個體數量於各測站間差異大,整體而言表層海水的浮游植物個體數量高於次表層海水。近岸區域主要以矽藻、渦鞭毛藻、定鞭藻為優勢族群,近太平洋的區域則以綠藻、隱藻為主要族群。 浮游植物體內基礎元素C、N、P組成比值大致穩定,整體而言,表層海水的浮游植物C:N:P=145:21:1,次表層海水之浮游植物基礎元素C、N、P比值為121:18:1。微量金屬元素組成於表層海水及次表層海水之平均比值分別為(Fe1082Zn39Cu6.0Ni1.6Cd0.02Mn1.4)P1000 與 (Fe267Zn43Cu3.6Ni5.7 Cd0.09 Mn1.6)P1000。金屬元素在浮游植物體內的含量會因浮游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照強度)及浮游植物種類而異。整體來說,於東海海域,生長於表層海水的浮游植物體內金屬含量高於次表層海水的浮游植物。

關鍵字

浮游植物 微量金屬 東海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丁建豪(2009)。矽磷同步分析儀之設計與海域環境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
Beardall,J. and Stojkovic, S., 2006, Microalgae unde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Population and Trophic Flow. Science-Asisa,32:1-10.
楊絮涵,2009。北南海及西菲律賓海浮游性植物族群結構之分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董淳禾,2007。台灣周遭海域表水浮游植物色素分部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研究所。
李承軒,2008。淡水河流域銀之物種變化與空間分部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