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1
  • 學位論文

多重肉身─《牡丹亭》杜麗娘的女體論述

Multiple Corporeality: The Discourse of Du Li-Niang’s Body in Peony Pavilion

指導教授 : 林鶴宜 周慧玲

摘要


湯顯祖在其傳奇作品《牡丹亭》題詞中所提出的「情至論」,在劇中女主角杜麗娘的身上發揮到極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麗娘的肉體因其情真而自由穿梭、交織、重疊於時空夢魂與死生之間,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正是「情至」也是身體與自然對話辯證的必然過程。本研究則欲重新回顧湯顯祖「情至論」的觀點,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覺身體理論架構起論文的主要脈絡,論述杜麗娘杜麗娘在夢裡和身為鬼魂時,皆以虛而不存的狀態,得以開放她的身體,滿足其自身的情欲。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看似自由地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實際卻掙扎淹溺在一個身體開放與身體封閉的矛盾裡,這正是「情至」論推展至極致,身體與自然、禮教對話中必然導出的兩難:當自然的身體傾向於開放,禮教的身體卻不容如此。現實界中石道姑封閉的身體、杜麗娘傷春而死的身體、還魂之後堅持守節的身體皆可為證,只能以夢魂之體、畫魂之體、鬼魂之體滿足其天然欲望。而就表演層面來看,杜麗娘面對身體開放與封閉的兩難,在實際演出時,演員實存的身體詮釋起劇本中夢裡、鬼界不存在的身體,現實與虛構的對比,更突顯了在文本和表演的現實界中杜麗娘肉身虛實的弔詭與矛盾。本文受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哲學體系中的「身體/主體」(I–body)以及「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啟發,欲進一步地論證,相較於處於封閉狀態的實存肉身,杜麗娘在夢中、畫中與鬼界中的身體是一種從現實界中遁逃的方式,才得以開放、與周遭世界互為主體、相互辯證,反而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身體/主體的杜麗娘。

關鍵字

湯顯祖 杜麗娘 梅洛龐蒂 身體 知覺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Du Li-Niang Merleau-Ponty perception

參考文獻


Sigmund Freud (佛洛依德),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年。
Grosz, Elizabeth.(1994).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伊維德,王宇根譯,〈「睡情誰見?」杜麗娘、玫瑰公主與溺愛父親的煩惱〉,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289 至312。
張淑香,〈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259 至288。
蔡九迪,〈重身與分身—明末戲曲中的「魂旦」〉,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下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511 至536。

被引用紀錄


鄭婷婷(2013)。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479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