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 學位論文

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1928~1945)

“Promote Domestic Affairs Through Military Directives”: The Role of Conscription in the KMT's Strategies for and Praxis of State Building (1928-1945)

指導教授 : 陳永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根源於以下問題:國民政府如何建立現代國家?過去受到現代化理論及其蘊含的線性進化歷史觀的影響,使學界過於重視以西方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做為檢視國府作為的標準。這種研究觀點的重心,在於探討國府「為何不能」實現某種現代化的狀態,其答案則多半歸因於國府統治的各項弊端。相形之下,對於國府何以能統治大陸近二十年,現代化理論卻沒有提出可靠的解釋。 因此,本文即由徵兵制與國家建構之間的關係切入,嘗試跳脫現代化理論的侷限,重新理解國府建立現代國家的歷史經驗。這是因為徵兵制形成於軍事上客觀的經驗,較能避免現代化理論背後的價值爭論,而且與現代國家民政部門的發展,如戶籍、警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徵兵制在國府時期的建立與運作,本文試圖說明,國府的軍政作為,或許不符合西方國家工業化、民主化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但確實存在一套可行的建國策略與實踐。所謂「以軍令興內政」,正是指透過徵兵的原則與方法,發展現代國家組織與能力的策略。 本文首先討論徵兵制引入中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晚清以來徵兵建國思想的發展。接者敘述抗戰前國府推行徵兵制的困難,及其如何結合傳統手段與現代動員觀念,透過地方行政改革,以及保甲與保安制度的重建,迂迴實現徵兵的目標。但在推行過程中,也顯露了軍事制度並不完全符合國家政權建設的需求,埋下了戰時諸多困難的種子。 隨著戰爭的爆發,戰前策略的運作模式與基本性質,暴露出無法配合軍事補充的窘境。為此,國民政府在各縣成立國民兵團,試圖以徵兵制的原理編組運用整個基層組織。然而,國民兵團的設計雖以軍事為重,但各項條件,仍繼承戰前基礎與方法,因此無法有效改善動員效率與新兵素質。更有甚者,國民兵團還對地方統治造成負面影響,導致了軍與政的對立紛爭,反映出以徵兵建國策略無法兼顧軍事與政權建設的弱點,嚴重危害了戰時役政與國府統治。最後,本文透過比較廣西的軍政作為,探討以徵兵建國策略的可行性與必要條件。本文認為,廣西的成功經驗證實,只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徵兵建國仍不失為建國的可行途徑。 結論部分:本文對照西方與非西方國家發展歷程中軍事部門的角色,指出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基本問題:如何將軍事力量轉換為持久的政治能力,並就現代性觀念是否適用於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提出商榷。

關鍵字

國民黨 國民政府 保甲 徵兵制 現代化 現代國家 建國 抗戰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廣西的民團〉,《世界廣西同鄉聯誼會第四屆第一次代表會紀念集》,臺北:廣西文獻社,1991。
張瑞德,〈抗戰時期國軍的參謀人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期,1995,臺北。
朱浤源,《從變亂到軍省──廣西的初期現代化,1860-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5。
朱浤源,〈1930年代廣西的動員與重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期,下冊,1988,臺北。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期,臺北,19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