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13.113
  • 學位論文

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Chen Jiru──The Hermit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His Figure Change

指導教授 : 徐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以陳繼儒作為主要論述對象,先說明陳繼儒山人名士身份,復以陳繼儒清閑與戒懼者兩種心態,點出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狷者精神,以之和當時士人與山人作比較,見其與士人和山人的同異處。藉說明陳繼儒因以清閑優雅文化示人,表現其山居閑靜一面;與熱心關懷地方事務,對國家大勢亦有所建議,但卻時懷戒懼,以謹慎心態處世這兩方面,說明陳繼儒的人格特質。並以山人被後世學者認為是晚明社會亂象的同時,陳繼儒如何看待自身山人身份與如何劃清自身與當時社會橫行的山人之間的分際,從中說明陳繼儒與社會文化的連結。 以陳繼儒的交遊、謀生方式以及其成名過程,討論晚明當時的社會習尚,說明隨著名士風尚的興起,許多山人藉抨擊仿效自身自稱山人者為社會亂象,以此與自己劃清界限,故有所謂假山人出現。當中,隨著個人認知不同,時人對於山人的定義與抨擊亦有所差異。這除了個人喜惡之外,也與當時社會謗言流行有所關係,因此,陳繼儒對於當時士風與謗言抱持著戒懼心情,以得大名為憂,時懷履薄臨深心情,所以形成其清閑與戒懼這兩種心態同時並存的特性。同時亦因他這一特性,使得時人不以陳繼儒為當時山人之流。復因陳繼儒關懷時事之舉,使其獲得山中宰相的美名,屢受朝廷薦舉,對於地方事務有許多策議留世,在國家大勢上亦有精闢見解。從中,可從陳繼儒成名過程與對國家地方事務的見解來看晚明當時社會文化與政治背景,同時瞭解士人與地方的關係。 最後,復以陳繼儒從晚明至民初的形象變遷,說明隨著各個時代的側重方向不同,對於陳繼儒的看法亦隨之有所改變。當中以清初至乾隆時期對陳繼儒看法轉變最為關鍵。目前陳繼儒等同晚明無行山人的印象即為此時確立的,由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統治者的因素,使得晚明流行的文藝社會與山林清雅文化,成為明亡原因,以山人為墮落無行者,並且以陳繼儒、趙宦光、周履靖等明代隱居山林者為矯言幽尚學問人品皆不佳的山人。藉著陳繼儒形象變化,說明明末至清中期這段時間,晚明文化的轉變與學術思想與士人心態變化,以此表達陳繼儒與當時社會的關聯,由小以觀大。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17:14(2006),頁217∼254。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5。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2003),頁87∼144。
巫仁恕,〈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2002),頁1∼70。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頁1∼57。

被引用紀錄


張嘉鳳(2013)。愛身念重-《折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學報(51),1-80。https://doi.org/10.6253/ntuhistory.2013.51.01
鄭伊庭(2010)。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297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