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90.142.26
  • 學位論文

西北太平洋夏季季內振盪之多重尺度特性

指導教授 : 許晃雄
共同指導教授 : 吳俊傑

摘要


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為一塊對東亞地區氣候上極為重要的海域,同時也是全球颱風發生頻率最頻繁的海域。在熱帶大尺度波動及局地海氣交互作用下,西北太平洋氣候為多重尺度所主宰,其尺度的多樣性,往往為許多研究的重點所在。 由於以往的band-pass filter濾波方式往往無法將颱風與ISO之訊號完全分離,導致研究會有盲點存在;本研究以Wu et al. (2002)之方法,將1992-2001年,ERA40的U、V場,每年六到十月各時間之背景環流場以及颱風分量加以分解,初步探討各年份西北太平洋ISO訊號與TD生成個數之關係。再選取10-30天及30-60天兩個ISO的主要頻段,用以更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ISO的分佈與TD生成地點之關係。本研究發現,變異場內南中國海與西北太平洋兩塊海域各具有一塊極值區。故針對此兩海域進行探討,利用正負渦度相位合成、九相位合成方式,企圖以兩海域為主角了解濾除颱風後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季內振盪成像、傳播方向、造成的環流變異、以及ISO對TD、颱風位置、生存方式影響。10-30天方面:1.SCS的10-30天ISO主要受到由赤道激發往WNP西北向傳播的波列影響。2.WNP海域10-30天的合成相位中可發現,ISO在副熱帶提供較合適的環境使近70%的TS分佈於其正渦度區中。ISO可能影響太平洋副高以及季風槽的東進西退,再間接影響TS的移動。3.當ISO正渦度訊號在WNP近赤道海域時,此海域TD生成數、TD數之百分比大幅提高,可能與ISO提供了合適的環境有關。30-60天方面:1.SCS之30-60天ISO與WNP之訊號在呂宋島至巴士海峽附近結合,引發羅士培波列,延大圓路徑往溫帶傳送。2. ISO正渦度訊號籠罩在WNP近赤道海域時,同樣導致此區TD生成數、TD數之百分比大幅提高,與ISO提供了合適的TD生成環境有關。 本研究亦對同相位多重尺度交互作用方面提供了分析,為了解ISO低頻訊號與ISO中頻訊號、及10天以下高頻擾動的交互作用。1.SCS之30-60(10-30)天ISO index選出之合成個案顯示,並無明顯影響中高頻擾動訊號的振幅,SCS無明顯同相位多重尺度交互作用。2. 30-60天方面,SCS訊號自南海南部開始東北移行,於SCS等待WNP訊號至呂宋島後與之結合,激發波列影響西北太平洋10-30天及10天以下波動振幅消長。 本研究並發現颱風對ISO波列結構的影響性。背景ISO在熱帶似乎包含了更多類似於西行純Rossby Waves的波動,且10~30天的波段西行分量較大;颱風對10~30天ISO水平結構極值區之影響,可能是使原本著重在影響副高勢力的ISO分支出一西北移向的波列。而30~60天方面,颱風對30~60天ISO影響較不明顯。

參考文獻


羅資婷,2004:1950年代東亞氣候突變。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昱仁,2004:NTU-GCM AMIP實驗對東亞夏季季風年際變化與可預報度之分析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芃,1999:芙蘿颱風(1990)的數值模擬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容練,2001:AMIP模式模擬之夏季季內振盪。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和,吳宜昭,2001:1975/76氣候突變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影響。大氣科學,29,257-272。

被引用紀錄


姜禮強(2012)。季內震盪與地形之間的交互作用 ─ 利用高解析資料〔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0202
徐家鍾(2011)。利用位渦反演的方法探討熱帶氣旋活動對大尺度環流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1.00130
郭芮伶(2010)。西北太平洋地區多重尺度環流對熱帶氣旋的影響 ─ 莫拉克(2009)颱風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0.00996
洪靜慧(2007)。西北太平洋地區熱帶氣旋活動對氣候變異度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005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