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44.44
  • 學位論文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

A Study of the Malaysian Kwong-Wah-Jit-Poh's Perspective on China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摘要


自馬來西亞華人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團結華人的勢力開始,華人就善用華文報紙,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族群溝通和教育的媒介,並用以團結整個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因此透過華文報的內容就可以分析出華人社會的意識。 馬來西亞華人在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又適逢全球化時代資訊爆炸的挑戰,馬來西亞華裔在自家人的意識上有沒有出現什麼變化,對於中國的認知與情感是否維持一樣的敏感,都值得馬來西亞華人中國觀的讀者認真探討。 因此本論文選擇1997年香港回歸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做為研究個案,並以由中國革命家孫中山所創辦的《光華日報》作為分析對象並與在早期從中國移居新加坡的商人陳嘉庚所創辦的《南洋商報》做比較,這樣才能看出馬來西亞華人的本土性與離散性。本文採取論述分析以及文本分析作為研究方法,在與《光華日報》的報導進行性質歸類後再與《南洋商報》敘事文本的比較,透過這樣的分析探視離散與本土的差異。 在海外華人的研究中,學界普遍上都認為離散不適合作為研究理論,但是在本文透過離散作為研究框架後發現在海外華人的議題上仍然存在著離散與本土的爭議。偏向離散主義的學者提及海外華人與中國脫離不了關係,所以提出海外華人是具有離散元素在內。較為本土派的學者則認為海外華人與中國完全沒有關係,因為現在居住在海外的華人已經經歷好幾代了,國家認同也已經轉向當地國家,而非中國。因此透過文獻比較離散與本土間分別。 在新聞文本的分析中,可以發現華裔馬來西亞人保留一定程度的離散特性,由此可見,離散的概念對於海外華人研究中仍有可以適用之處。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古鴻廷著,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199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Chua Beng Huat and Eddie C.Y.Kuo, The Making of a New N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Singapore; 1991,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Kuan- Hsing Chen (.ed), 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e Studies; 1998, London: Routledge.
──,潘志群錄音、何漢威校閱,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2007,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Anthony Reid, Kristine Alilunas-Rodgers.2001.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被引用紀錄


杜晉軒(2016)。習近平主政時期馬來西亞僑務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811
李慧易(2015)。馬來西亞華團領袖回應中國夢 公民與民族兩身份之間〔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67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