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的反思—一個質性方法的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連結:
-
吳明富(2007年5月)。兒童悲傷藝術治療。載於吳鳳技術學院主辦之「2007年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78-85),台灣嘉義。
連結:
-
吳明富(2008年3月)。「盾」在短期象徵主義藝術治療中的運用:探索家暴移民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和自我概念。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之「2008表達性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76),臺北。
連結:
-
吳雪如(2002)。中學生創傷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批判性思考融入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71-92。
連結:
-
陳月靜(2001)。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的研究。通識教育年刊,3,29-42。
連結:
-
陳麗娟(2005)。藝術治療活動深化癌末病患情緒內涵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嘉義。
連結:
-
莫淑蘭、郭育誠、邱泰源、蔡兆勳、陳慶餘、姚建安(2007)。藝術治療:透過視覺心象的療法。台灣醫學,12(2),200-208。
連結:
-
郭育誠(1997)。談藝術與美術治療。安寧療護雜誌,4,3-12。
連結:
-
賴念華(1994)。在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賴念華(2002)。災後心理重建歷程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賴念華(2003)。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災區婦女創傷之效果研究。高雄師大諮商輔導文粹,9,81-102。
連結:
-
Chodorow, J.(1966). Jung on active imagination.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11(2), 1-20.
連結:
-
DeVito, J. A.(1995).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連結:
-
Drigotas, S. M., & Rusbult, C. E.(1992). Should I stay or sould I go? A dependence model of break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2(1), 62-87.
連結:
-
Gillham, B.(2000).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 New York:Continuum.
連結:
-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連結:
-
Kelley, H. H., & Thibaut, J. W.(197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Wiley.
連結:
-
Lusebrink V.(1990). Imagery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rapy. New York:Plenum Press.
連結:
-
Weitzman, S. P., & Robak, R. W.(1998).The nature of grief: Loss of love relationships in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Loss, 3, 205-216.
連結:
-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Newbury Park, CA:Sage.
連結: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份
-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J. H. McMillan & S. Schumacher著。質的教育研究法—概念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
王秀絨(2000)。藝術治療—基本理念及課程簡述。文化視窗,23,48-55 。
-
王秀絨(2001年11月)。性侵害被害者問題與藝術治療之運用。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之「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學術論文研討會,台灣彰化。
-
王秀絨(2002年7月)。亂倫受害者、母親及藝術治療之運用。論文發表於內政部兒童局主辦之「走出暴力創傷-兒童保護及家暴目睹兒童個案處遇」研討會,台灣南投。
-
王秀絨(2007年6月)。藝術治療之質性研究方法-以性侵害倖存者為例。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之「2007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141),臺北。
-
王慶福、林幸台、王麗斐、王鬱茗(2002)。分手的調適與改變歷程及評量工具之發展與研究(1/2)。(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040-001)
-
江孟蓉譯(1998)。P. B. Allen著。彩繪心靈。臺北:生命潛能。
-
江學瀅譯(1998)。E. Kramer著。兒童藝術治療。臺北:心理。
-
江學瀅(2008年3月)。乳癌術後復建藝術治療團體之初探研究。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之「2008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7-114),臺北。
-
呂旭亞(2007年6月)。蒲公英的故事:一個婚暴婦女在歷程性繪畫之療癒經驗研究。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之「2007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4-119),臺北。
-
朱侃如譯(1999)。M. Stein著。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
-
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 G.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臺北:五南。
-
李臺芳譯(1990)。M. Cassou & S. Cubley著。靈彩之旅。臺北:遠流。
-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
吳明富譯(2006)。S. McNiff著。藝術治療研究法。臺北:五南。
-
吳宣瑩(2007)。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無法從失戀中順利復原者之困頓經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新竹。
-
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E. Aronson, T. D. Wilson & R. M. Akert著。社會心理學。臺北:弘智。
-
余德慧(1991)。剖析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載於余德慧、林麗雲(主編),中國人的愛與苦—犧牲與求全(頁120-130)。臺北:張老師。
-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頁239-263)。高雄:麗文文化。
-
林秋燕(2003)。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林姿穎(2004)。成人愛情分手復原力模式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南投。
-
林德真(2007)。藝術治療介入肌肉萎縮症自傷青少女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柯淑敏(1993)。分手經驗的個人意義─一種故事的觀點。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
胡寶林著(1987)。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
侯禎塘(1997)。行為導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
-
徐至賢(2006)。一位受虐兒童在藝術治療過程中改變之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
-
陸雅青著(1993)。藝術治療: 繪畫詮釋: 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心理。
-
陸雅青譯(1997)。M. L. Rosal著。兒童藝術治療。臺北:五南。
-
許文耀(2002)。情侶分手後的心理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3-H004-011)
-
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B. L. Moon著。臺北:心理。
-
許邏灣譯(1999)。S. McNiff著。藝術治療。臺北:新路。
-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教育研究法之介紹(頁27-58)。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
陳鳴譯(1995)。T. Dalley著。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遠流。
-
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張美惠譯(2003)。B. Fisher & R. E. Alberti著。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臺北:張老師。
-
張曉瑗(2007)。畫『療』心聲~我畫故我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黃才郎(主編)(1982)。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
-
黃月霞譯(1990)。J. Gumaer著。兒童諮商與治療: 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
黃君瑜(2003)。意義追尋與因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適應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黃忠賢(2003)。藝術治療對一位九歲白血病女童身心適應的影響歷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黃麗蓉譯(2007)。S. Heath著。藝術的生活態度: 藝術治療活動與自我發現。臺北:五南。
-
曾仁美、朱惠英、高慧芬譯(2005)。K. Bradway & B. McCoard著。沙遊—非語言的心靈療法。臺北:五南。
-
雍順榮(2001)。漫談建築色彩的運用。工業建築,31(4),1。
-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
葉春杏(2004)。藝術治療團體對喪親兒童復原歷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廖世德譯(2007)。J. Raff著。榮格與煉金術。臺北:人本自然。
-
劉惠琴(1995)。大學生“分手”行為研究-結構因素與歷程因素。(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4-2413-H-031-004)
-
鄭怡世(2002)。個案研究法之介紹—兼論其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99,415-430。
-
傅佩榮譯(2001)。R. May著。創造的勇氣。臺北:立緒。
-
薛絢譯(2000)。A. Stevens著。夢:私我的神話。臺北:立緒。
-
關亦菲(2008)。視覺設計中的色彩表達。職業時空,4(10),63-64。
-
蘇絢慧(2006)。創傷的消失與喚醒。張老師月刊,338,114-118。
-
嚴平譯(2000)。詮釋學。臺北:桂冠。
-
龔卓軍(主編)(1997)。台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臺北:梅洛龐帝讀書會。
-
Stoll B.(2001年12月)。藝術治療是創傷治療。論文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辦之「2001國際藝術治療教育」研討會,臺北。
-
二、外文部份
-
Lincoln, Y. S., & Guba, E. G.(2000). The only generalization is: There is no generalization. In R. Gomm, M. Hammersley & P. Foster(Eds.), Case study method: Key issue, Key texts(pp.27-44). Thousand Oaks, CA:Stage.
-
Milner M.(1957).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Milner M.(1987). 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 New York:Routledge.
-
Stake, R. E.(2000).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 d ed., pp. 435-454). Thousand Oaks, CA:St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