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37.243
  • 學位論文

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台北捷運誕生史與捷運科技生活形式

The Awkward Rail to "Modern" :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 MRT and The Technology of MRT as Forms of Life

指導教授 : 吳泉源

摘要


本研究針對從台灣第一個捷運系統初建的歷史,進行兩部分的工作:一方面是收集並整理歷史資料,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發生的台北市區鐵路高架/地下化爭議與台鐵淡水線存廢爭議開始的「捷運史前史」出發,進入1980年代一直到1996年台北捷運第一條捷運路線通車的歷史中,建構台北捷運的「誕生史」,以解決台北捷運在歷史書寫上的缺乏困境。另外一方面,則採取「歷史中的科技生活形式」作為分析架構,分析打造台北捷運的「捷運人」其所具備的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內涵,並且以此討論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同的特性,並且嘗詴討論台灣社會具體的「現代性」與進步性可能的意涵。 本研究認為捷運的興建,是行動者對於城市的交通擁擠問題的定義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同的問題定義,尌會產生不同的解答方式,也會產生樣貌不同的捷運系統,而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問題定義,尌在於其時空環境的不同。台北捷運的興建,是將捷運的興建定義為城市的現代化問題。 而作為打造捷運的技術實踐者,台灣的「捷運人」因為與其所要處理的物質對象、人與社會對象,以及跨國工程顧問集團與國際政經情勢、台灣1980年代的民主化與社會變局等歷史因素,形成了複雜介面處理者、市內移動規則制訂者、混種科技與文化整合者、台灣政治情勢的囚徒等四種構成台灣的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角色性格,並且呈現了既是「決定」也是「被決定」的矛盾的「兩面性」。而這種兩面性即反映了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通的特性:最佳方案解題人。 本研究將會提供以下幾個成果:完成台北捷運建造過程中較為全面的歷史、增進一般讀者對於捷運科技以及台北捷運的瞭解、分析捷運科技與捷運技術實踐者在台灣的特殊性、以及呈現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通的特殊性格。而在「現代性」與進步性的可能意涵探索嘗詴,目的並不在給出定論,而是配合捷運在現今台灣社會的發展,提示出值得繼續探索的捷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20. 林崇熙,2001,〈沈默的技術——嘉南帄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期,頁1-42。
40.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1995,《捷運系統技術標準規範建立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34. 楊子葆,1991,〈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卷第二、三期,頁33-103。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44. 蔡龍保,2007,《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臺灣書房。
37.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貣來?》。新店:木馬文化。

被引用紀錄


隋俊祥(2014)。科技接受認知對臺北高運量捷運使用者滿意度之影響-以使用態度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148
高資雅(2015)。關鍵零組件的迷思-共用引擎的文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862
洪聖惠(2006)。減重數位學習系統對肥胖國中生減重成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851
陳曉蕾(2004)。臺北縣市國民中學資訊融入生活科技課程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04729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