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00.196.38
  • 學位論文

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

指導教授 : 邱貴芬

摘要


過去談「留學生文學」不外乎是「無根」與「放逐」,指出當年的留美學生接觸到異文化衝擊之後,所產生對自我身分認同的迷惘及懷念故鄉的情感,文學作品的基調也在悲涼、滄桑中打轉。然而「留學生」屬於階段性的,一但過了留學的階段,身分也可能從留學生轉變為移民,所以「留學生文學」發展到後期逐漸成為「移民文學」,當年的留學生身分早已轉換成定居在美的華人,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也脫離了早期留學經驗的書寫。如同王潤華所說,台灣早期的歐美作家逐漸脫離「留學生文學」與「放逐文學」之後,在心理與社會關係上慢慢地疏遠台灣而與僑居地緊密相連,已形成為美國華文文學的時期。 所以不論是「美國華文文學」或是「華裔美國文學」,其中至少包含了兩種文化,若只談其中一種文化是無法全面了解此文類的特色。同樣地,在美國文化的影響之下,若單純以「留學生文學」一類涵蓋六○年代留美作家的文學作品,似乎忽略了美國文化在文學中的影響力,所以若將「留學生文學」放入「世界華文文學」或是「美國華文文學」範疇中討論,似乎就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性。 透過以「留學生文學」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思考脈絡下重讀「留學生文學」,強調華文創作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文化養成,將交織出不同的文學特色,其多元文化的內涵也豐富了文學的面貌。換句話說,不再只強調留學情境與遭遇文化衝擊下產生的徬徨無助感,而是把「留學生文學」放置到華文文學的範疇之中,著重分析不同文化相遇時的複雜情形;並以離散的角度重新閱讀台灣六○年代的「留學生文學」,分析「留學生文學」作家所帶出的離散經驗及面對文化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思,並正視西方文化在文本中的影響,重新發掘「留學生文學」的特質與多元面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的版圖。 本文將以白先勇、張系國與李永平三位作家為討論對象,此三位作家於六、七○年代留學熱潮下分別前往美國留學。選擇這三位代表作家作為討論對象,主要以出國留學後的作品為範圍,藉由討論這三位作家的作品,將六、七○年代前後華文文學的特殊面貌勾勒出來,以不同文學角度重新討論,開展留學生文學視野,並發掘作品中傳達出的多層次訊息。

參考文獻


?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商務,1994年。
?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台北市:聯合文學,2003年11月。
? 尤靜嫻紀錄:<故事新說:我與台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 王智明:〈「美」「華」之間:《千山外水長流》?的文化跨越與間際想像〉,《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2005年9月。
?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391期,2004年12月。

被引用紀錄


王皖佳(2012)。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2.00865
劉秋蘭(2010)。於梨華小說創作道路與主題嬗變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0.00641
陳建隆(2008)。落失的行旅者——重繪李永平的小說地圖〔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4162
謝欣芩(2009)。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111200916053320
周倩鳳(2009)。七○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的國/家認同─以外省籍留美青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06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