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7.178
  • 學位論文

不示弱的肝:工程師過勞死的實驗室起源

指導教授 : 謝國雄

摘要


本研究的濫觴起於求學的生活經驗與近在咫尺的業界過勞現象,進而探討電子半導體業工程師的專業養成過程,以民族誌田野調查方式跟隨單一大學工程實驗室融入其團體生活,探索高等教育打造過勞工作文化前提的機制。本文主要提問是「工程師為什麼工作到死?」,研究發現,高等教育體制與學術體制交會下的工程實驗室團隊,是打造工程師過勞工作文化前提的機制。研究生一方面在朝向研究團隊產出的勞動時序與生活節奏中,養成能夠應付彈性張弛的生活節奏的身體、實作的技術積累觀、朝向產出的技術認同及耐操精實的身體圖式等自然化長工時的身體習性(habitus)。一方面又在以團隊產出進行階序分工的技術養成社會關係中,養成與習於與他人相較的競技感、遊戲感與榮譽感,並服膺於以個體競爭邏輯組成的技術強弱階序關係。最後,實驗室團體生活由於處於工程研究生銜接升學與就業的貫時性人生階段,準工程師歷經多重社會角色之連續與重疊,使得升學主義的競爭與25歲性別角色中陽剛氣質的競爭完美接合,養成社會施為者於群體關係相對性中絕不落人後的生存心態(habitus)。自然化長工時的身體習性與無所不在的較勁心態,是高等教育打造的過勞文化前提,準工程師因此養成不能示弱的身體習性(生存心態),同時成為資本主義科技勞雇分工中的廉價勞動力、企業愛用的「新鮮肝」。

關鍵字

高等教育 實驗室 工程師 科技業 過勞

參考文獻


林名哲 (2011) 《邊界之外,牢籠之中:科技業工程師的流動與主體建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采燕 (2009)《性別化的實驗室:陽剛氣質與科技實作》。新竹: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主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林文源(2010)〈由非現代政治的難題到在地策略—評《我們未曾現代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393-416。

被引用紀錄


張淳森(2015)。碎裂時間:全球時空壓縮情境下台灣科技業工程師的日常生活〔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5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