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9.177
  • 學位論文

完成時態的漢韓對比分析與教學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我們人們的動作、行為、事件的發生及其發展過程及變化,都具有時間性,即它們都處在時間軸上運作。以某一時刻為準從外部觀察整個事件的發生時間與說話者的說話時間之間的關係為時制(tense);在時間軸上,針對所發生的事件處於何種狀態並觀察其內部的時間結構為時態(aspect)。印歐語的時間表現偏於時制,現代漢語的時間表現則偏於時態。漢語的時態分成完成態和非完成態,前者表示包括起始、過程、結束在內的一個完整的事件,其內部結構是不可分界的,漢語的完成時態「了」就屬於此語法範疇;後者表示一個事件的內部結構,是一個過程,屬於此語法範疇的是習慣、進行態等。   現代漢語完成時態「了」在實際語言的使用上是出現頻率相當高的語法標記。但對以華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而言,漢語完成時態「了」的用法難以掌握。尤其韓籍學習者把它當做過去時制的標記,因而無法深入了解漢語完成時態「了」在時態範疇上的各項功能及角色。   本論文根據鄧守信(1973a)對兩個不同角色的「了」研究基礎,分析“了1”與“了2”在句法上的區別及與其他語法點的搭配限制,進而分析漢語完成時態“了1”與不同語義屬性的動詞搭配和在不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語義特徵。漢語完成時態“了1”最主要功能為可以指涉事件(event)的“端點(boundary)”,即給事件賦予界限性質,若受到數量詞所提供的有界範圍,更加明確地表示動作的完成。我們認為完成時態“了1”與事件發生的時間有關,它的時間指向為過去,但在連動句中的“了1”與動作或事件發生的事件無關,只能表示事件發生的前後次序。句末助詞“了2”表示事態改變,但需要背景知識且對說話者當前所處的狀態進行對比,才能獲得此語義。“了2”的另一個功能為出現新的情況,但我們把它的語義延伸到新的消息,此功能涉及到語用層次,於是韓籍學習者難以習得。本文的第四章進行漢韓完成態語義的對比分析,以了解韓籍學習者習得完成態“了1”時的難點在何處。最後,透過教材的檢視,提出在教學上如何排序它的各項功能才能夠提高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完成時態「了」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張麗麗、陳克健和黃居仁(2000)。A Lexical-Semantic Analysis of Mandarin Chinese Verbs : Representation and Methodology(漢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法)。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Vol. 5, No.1, pp.1-18。
金海林(2008)。漢語時態詞「在」與「着」之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台 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鄭恩(2004)。對韓籍學習者的漢語否定副詞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君穎(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