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49.105
  • 學位論文

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

指導教授 : 張峻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墾丁地區是台灣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是國家公園,也是高級渡假飯店,更是台灣知名的夜市,因而每年的旅遊人數高達五百萬人次以上。過去的墾丁地區,只是一個邊陲的的小漁村,居民過著漁獵生活與受雇於公家機關,但由於公部門與外來資金的介入,經歷多次的地景意義的轉變,從國家風景特定區至劃分為國家公園,是一種自然保護區(natural reserve)的概念,如今卻成為商業蓬勃發展的遊憩區,展現的意義與先前規劃迥然不同,實為本研究之初衷。 本研究主要以Lefebvre提出空間生產的三個向度:「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來作為分析墾丁空間的主要架構,這三個面向勾畫出墾丁地區空間的全貌,最後聚焦於「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兩部分。探討規劃者對於空間形塑的影響,因而居民生活空間被限定、統治,國家風景區和國家公園設立使得空間資源商品化,至後期渡假飯店設立,以支配和改變社會空間,但在空間的另一端也有反抗的力量,居民不滿官僚系統的規劃、安排,限定了他們原本的生活空間。因此,使用者「想像」企圖透過其他方式占用空間,消極的改變原本的生活空間,如夜市、消費者自發的節慶、民宿裝修……。兩股不同方向的力量藉此在重疊的空間中進行爭奪與塑造。但近期社會的消費文化擴散進而影響墾丁地區,逛街成為一種消費方式(或儀式),透過媒體傳達給消費者,消費者進而帶動空間的轉變,再度強化墾丁地區消費空間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參考文獻


胡金印(2002)恆春地區瓊麻產業的興衰、轉型與影響,屏東文獻,6:16-46。
王志弘譯(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王志弘(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86。
何春蕤(1994)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
夏鑄九(1989)一個休閒空間的理論架構,戶外遊憩研究,第二卷,第一期:19-30。

被引用紀錄


張舒涵(2013)。戰後基隆委託行空間文化形式之研究(1970s)〔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3.00384
麥聖偉(2014)。建設開發公司成長策略之研究: 以P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10014
黃琬茜(2012)。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建構與再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4083
張馨文(2016)。從空間生產歷程探索社區營造的虛實演進〔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446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