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23.123
  • 學位論文

實踐的智慧如何可能─以牟宗三為核心的當代儒學實踐問題研究

The Possibility of Phronesis:Research of Mou Zong San's Practice issue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洪漢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牟宗三為代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實踐問題,主要的爭論有兩點:首先是實踐的主體為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是否能夠因為實踐的對象不同而區分出各種不同的主體;其次,這些主體之間是否存在優先順序以及相互之間轉換的問題。針對這兩個爭論點,本論文從分析「科學」與「民主」兩個概念為切入點。對於科學概念而言,主要涉及了道德與知識的關係,本論文提出當代新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開出西方科學的問題意識,必須克服「價值的絕對主體化」與「知識的絕對客體化」的對立;對於民主而言,則涉及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本論文提出我們必須通過對民主理解範式的轉換,把民主當成「事件」而不是「共法」。同時,我們必須把上述的思考視為一種「後新儒學」的論域,也就是把新儒家群體當作我們的同時代人,把上述的問題納入現代化的視域來討論,並在此基礎上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第一章) 如此一來,我們就面對兩個面向的探究,一個是關於實踐主體的探究,實踐到底是主體的實踐還是實踐本身的問題。本論文藉由牟宗三與海德格關於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爭論,提出一種具有「事情本身」向度的實踐形而上學,即人作為實踐主體必須對世界敞開,在這個意義上人從主動轉為被動,實踐與其說是人的實踐,不如說是實踐本身的敞開性。(第二章)從而,本論文重新檢視了牟宗三關於道德實踐中的道德主體,即良知的問題。從對朱熹思想與陽明思想的重新詮釋中,提出我們必須把良知與教化的關係聯繫起來,在主體與他者的辯證統一中,提出一種自我教化的良知概念。(第三章)最後在涉及道德與知識的問題上,本論文把德性所知與見聞之知視為智慧與知識的對立,而不是道德與知識的分別,並且藉由西方對科學知識論的反省,提出回到現代科學知識譜系分化之前,道德與知識統一的語境中,重新正視中國本身的知識論傳統。(第四章) 另一個探究的面向涉及對現代性的反思,它是有關當代新儒家如何看待西方民主政治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檢視道德與政治是不是分屬兩種不同的領域,西方民主政治的「價值中立」作為一種普世原則是否是一種虛構。藉由牟宗三與施特勞斯關於「善優先於權利」的初步比較,本論文認為只有克服以「價值中立」的理解框架詮釋西方民主政治,當代新儒家才可能從一種線性的進步史觀中逃離出來,不再糾纏於道德主體如何轉化為認識主體的問題,而是把它們看成同一個主體。(第五章)最後涉及我們如何在實踐本身的敞開性這個命題上,重新探索人的存在問題。因此,本論文在探究宋明以來儒家的理學、心學和氣學對「天命」詮釋的基礎上,藉由王船山把天命概念聯繫人存在的歷史性這個命題,援引高達美詮釋海德格天命思想所提出的「效果歷史意識」,重新探究人存在的被動轉主動,或者說被動如何包含主動的問題。(第六章)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Phronesis Confucianism

參考文獻


10.施益堅:〈歷史哲學與儒家現代化:論牟宗三思想從黑格爾到康德的轉折〉,《思想》13,2009年10月。
1.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進與發展》,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論,2004年。
〈宋代道學中「真實無妄」之「誠」析論〉,《漢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8.林安梧:「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的省察與思考之一斑〉,《鵝湖月刊》30:12,2005年。

被引用紀錄


洪岱暄(2012)。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0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