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3.150
  • 學位論文

現代漢語「開」與其延伸研究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人類的語言能夠以有限的形式來創造多樣的語義,表達無窮的意義,實在是神奇且奧妙。本文試圖以認知語法,藉由研究現代漢語多義詞「開」為例,探究單一的語言形式造成多義的緣故。具體採用的理論架構主要是Lakoff(1987)的理想認知模式。 本文認為「開」的多義肇因於動詞所指涉的行為動作、狀態改變的歷程之中各種語義成分的抽離。自典型場境中分析出四個概念成分,並且基於語義衍伸從具體到抽象、由空間>過程>狀態的普遍原則(universal principle),推論「開」的語義系統最基本的概念核心是[除阻] (release/spread),而後是[操控(manipulate)]、[啟始(inchoative)]與[分離(apart)]。各個概念成分再各自以命題、隱喻、轉喻、意象圖式等認知模式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語義,進而形成一個輻射狀的語義網絡。 在語義延伸的過程中也和其他漢語的趨向動詞一樣,朝相同的方向進行著語法化過程,到表達「時相」語義與「起來」、「下來」、「下去」、產生語義相近但功能不重疊的現象,且由於「開」的動力意象較強,限制了其語法化進程,使得在搭配上也不若其他三者自由活潑,亦即趨向動詞語法化的程度是不相等的,有的如「起來」走的比較遠,有的如「開」尚在近端。

關鍵字

理想認知模式 多義詞 隱喻

被引用紀錄


陳茵珮(2010)。現代漢語「下」的語義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3413
張若虹(2010)。漢語「起來」的語意和語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1013
王怡權(2011)。以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趨向補語的中介語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0455
邊琯植(2014)。現代漢語動助詞的分析與教學〔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15931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