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47.0.155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運用官方檔案、前人研究與調查資料及江西同鄉會出版之書刊,以台北市江西同鄉會進行個案研究,探究江西同鄉會在台創立之經緯和發展之歷程,以及該會的主要活動和事業,並以該會會刊《江西文獻》為素材,析論其內容特色,藉期瞭解該會組織的興衰、功能的變化,以及其與台灣社會變遷的關係。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三章,分別探討江西同鄉會成立之經緯、組織與人事、會員消長,同鄉會之活動與事業,分別由政治、社會福利、宗教、經濟等層面探討同鄉會之活動,以及《江西文獻》之創刊、沿革及其內容特色,並介紹傑出鄉賢之事蹟和貢獻。 明清以來江西人就熱衷於成立同鄉會館。戰後江西籍移民隨政府撥遷來台,由於歷史傳統、政治因素及實際需求,在民意代表聯誼會推動下,乃有「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之成立。政府遷台初期對於人民團體偏重在整頓、控制,政府政策影響同鄉會的組織、層級結構及數量,以及各同鄉會之間的聯繫,台北市江西各縣同鄉會成立的高峰期在1970年代、1980年代及解嚴以後,惟台北市江西同鄉會始終扮演該省各縣同鄉會之領導角色,解嚴後在其主導下,2004年全國性的同鄉會組織「中華民國江西省旅台同鄉會總會」成立,欲以此會促進台灣各區江西鄉親之聯繫。同鄉會領導人物,早期多居黨政要職,近年多具有軍、教職背景;會員年齡偏高,而江西籍年輕世代呈現在地化的現象。 該會早期活動多以「救鄉復國」為訴求,重要聚會如「四二事件反共紀念日」,近年來則大多為聯誼互助、服務性質之活動,且在兩岸民間交流發揮其自主性;江西同鄉會的救助服務事,正可以彌補政府對社會關照的不足;許遜是江西人的鄉土神,透過祭祀神靈以凝聚會眾向心力;房舍租金收入是該會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應兩岸經貿發展趨勢,同鄉會透過跨國經貿交流以增加財政來源,最能體現會館功能之繼承與創新,其功能日趨現代化。 《江西文獻》是以江西人寫江西事之綜合性刊物,透過對該刊內容之探討、分析,顯見江西移民在台灣發展的軌跡,並反映其與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之互動。該刊內容略可分為政論、藝文、傳紀、宗教、風土、探親等類,整體而言,以藝文類最多,其次為傳記類;隨時勢變遷內容亦有所轉變,政府開放探親及解嚴之後,新增探親類文字,風土類亦明顯增加,少數政論文章多以「和平統一」立論;該刊內容長期頗具政治色彩,近年大多刊載文學作品,且積極提供鄉親探親資訊服務;該刊藉著緬懷先人,以表彰忠義、發揚江西正氣精神,並啟迪後進,某些江西英雄人物與光榮事蹟不斷重覆被歌頌,以彰顯江西人獨特的傳統,並作為江西人的認知地圖與效法的道德典範;刊物中豐富的人物傳記、當代史料可供當代史研究之參考和素材;近年來,大陸文教各界投入甚多文稿,內容涵蓋項亦日趨多元化。 在時代變遷中,「江西會館」的建築象徵江西籍人士在台發展的榮耀,亦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就,透過「萬壽宮」祭典以凝聚會眾,藉《江西文獻》以傳播鄉情,江西同鄉會致力於發揚及維護故鄉文化及適應台灣社會,同時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社團的特徵;近年來同鄉會成員多屬年長者,年輕會員不多,而有後繼無人之虞,理、監事等已積極策劃期使組織更加活絡健全,並發揮其獨特的文化特色。

關鍵字

同鄉會 會館 江西文獻

參考文獻


27.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年。
41.瞿海源,《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基本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年。
46. 葉俊榮,〈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常態化,台北:戡亂終止後法治重整與法治展望研討會〉,中國比較法學會主辦,1991年。
39. 陳麗貞,〈析論明清的商人倫理〉《宜蘭技術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29.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