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 學位論文

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歷史考察:政府/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的探討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aiwan-- A Study Focusing on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指導教授 : 官有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歷史考察: 政府/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的探討 從1950年迄今的60年時光中,台灣非營利部門的發展是動態的,其演進常受法制環境、政治與社會脈動與情勢所牽引,然而這些牽引的力量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不易察覺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興盛,從時間脈絡上觀之,大致上有四個驅力,促使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為現今的面貌,分別為(一)傳統慈善力量的發展與延伸、(二)來自國際援助非政府組織對台灣社會發展的影響、(三)1987年台灣政府宣布解嚴後,促成了大量民間社會團體的成立、(四)社會福利民營化的風潮的影響。以上所指涉的四個驅力,勾勒出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的重要歷史淵源與影響事件。 以上所指涉的四個驅力,指出了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的重要歷史淵源與影響事件。然非營利部門既是社會重要既有建制(the establishment),自不免與其他社會建制部門產生互動,觀察西方公民社會的發展經驗,第三部門、國家、市場正是現代社會建制的基本組成,三者的互動關係,也是成為學術界熱門的討論焦點。而本論文的歷史分析,即是採用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間互動關係的面向進行觀察,理論架構則是援引自 Smith & Gronbjerg(2006)所提出了三大巨視層次(macro-level)理論觀點,試圖從市場、社會、國家這三個部門間的交互影響過程,進行政府與NPO間互動關係的觀察與分析。而這三個理論分別是經濟學的「需求與供給觀點」(demand and supply perspectives)、「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觀點」(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movements)、「體制與新制度論觀點」(regime and neo-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然而,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已超越半個世紀,達六十餘年之久。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台灣整個歷史的發展歷經了幾個重大事件的轉折,如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7年二二八事件、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接續的國民黨威權統治、社會運動與反對黨的興起、民主化與政黨競爭等,這些因素對於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歷程的演進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所關照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長達60年的歷史,為了分析與觀察,便根據當時政治、經濟與社會條件將發展過程作出歷史分期,以便進行深入探究。依據本論文的研究,將台灣非營利部門的演進區分成以下三個階段逐一探討:(1)政府管制下的台灣非營利部門:1950~1980;(2)政治力解放、社會力勃興的非營利部門:1981~2000;(3)多元發展的非營利部門:2001~2010。最後,本研究論文在上述所提及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下,希望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互動關係角度切入,探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非營利部門的發展歷史軌跡,希冀透過這樣的耙梳與回顧,來理解台灣非營利組織現存的樣貌與其背後發展的演進歷程。

並列摘要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aiwan-- A Study Focusing on th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Abstract Since the 1950s, the non-profit sector’s development in Taiwan can be described as ‘dynamic’. Its evolution has been affected mostly by the legal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social context. However, some of these factors were explicit and other implicit. From the viewpoints of history, we observe that there are four driving forces contributing to the growth and dynamic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aiwan: (1) the contribution offered by the very traditional and grass-rooted charities; (2)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aid and development NPOs/NGOs; (3) the liberalization of social forces starting since the mid-1980s when the KMT regime claimed the lift of the Martial Law; and (4) the impact of the privatization enforc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The above four driving forces have sketched out the important history and events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aiwan.

參考文獻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15:7/8,頁52-79。
吳秀照、高迪理、王篤強(2009)。台灣政經轉型下之制度變遷—子計畫二:社會福利民營化下福利服務輸送之變遷。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官有垣(2002a)。台灣南部七縣市民間社會組織的功能與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官有垣(2005)。台灣地區民間團體的調查研究:組織特質、自主性、社會參與及影響力。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官有垣(2006)。台灣與香港第三部門現況的比較研究:以福利服務類非營利組織為探索對象。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被引用紀錄


陳湘晴(2014)。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協力關係: 以台中市政府愛心食物銀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811201414225443

延伸閱讀